• 48阅读
  • 0回复

对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9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对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建议
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方荣欣(代表农工民主党中央)
由于农业的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生产的后劲不足;由于粮棉比较效益下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由于生产手段普遍落后,生产规模狭小和商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所有这些,都加大了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可能危及国民经济的全局。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经营管理机制。
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同时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注重发展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发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府要在实行平等的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农业公共政策调控体系,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环境。要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非农化水平,以构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启动机制。要改革现行的农地使用制度,界定产权,明确产权关系,保障农民对农地的集体所有权,促进土地的流转与相对集中,以构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加速机制。要通过财政、信贷、补贴等经济政策,建立宏观导向机制,以催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育和形成;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尤其是种植业结构,建立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把重点放在偏重于种植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作物生产上,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劳动投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通过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促进农业持久发展。
    二、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组织、有管理的合理分流。
农村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匹配失调,是当代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劳动力年增长率约为2.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单纯依靠乡镇企业有内在的制约性,向城市输出也有一定限度,因此需要多方面开辟门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有效就业机会。政府要制定人口管理的宏观政策,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组织城乡综合开发和建设,重点把现有遍布全国的5万多个乡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农村发展中心;要加强城市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城乡劳务市场,减少和防止民工的盲目流动,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三、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选择家庭经营的方式比较有效,但受规模和功能的限制,无法直接与现代化的大市场对接,必须有一个功能齐备和规模适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民家庭做不了的和做起来在经济上不合算的事担负起来。这个服务体系与农村家庭经营结合起来,构成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组织的框架。为此,一要建立实施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政策的机构;二要建立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商业和商品性机构;三要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性服务组织。
    四、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使其逐步达到农村工业化。
建议尽快制定颁布《乡镇企业法》。根据谁投资谁有产权的原则,界定企业的产权;根据不同类别企业最初的投资来源,来确定企业现在的利益关系;通过章程、契约等形式,把利益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制度化。发展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特别是在条件不充分的地区,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农、林、牧、副、渔上做文章,大搞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依托的乡镇企业和贸易流通,使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一体化,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资源优势,进而成为经济优势。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