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9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辜胜阻
通货膨胀已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治理通货膨胀已成为1995年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农产品涨价是1994年物价高涨的“带头羊”。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使农业的“短腿”现象和“瓶颈”制约得到改变,稳定农产品的供给,管住通胀的源头。
为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必须实行以下对策:
——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集体和农民个人四条渠道对农业的投入,并逐级下达对农业和粮食投资比重逐年增长的责任目标。
——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恢复并稳定在16.5亿亩左右,棉花播种面积恢复到9000万亩。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
——推进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企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加快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推进以工补农的进程。
——积极扶持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
——努力控制东南沿海地区的耕地流失和播种面积减少的现象,采取切实措施抓好这些地方的粮食生产,防止农产品涨价的地区传递影响。
(二)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和庞大的政府支出占用大量信贷资金是当前通胀的重要原因。政府应花大气力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培植新的增长点,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压缩行政开支,理顺银行与企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克服遍及全国的“赖帐”现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高货币投入低效率的问题,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实行分类改革,减少国有企业对社会资金资源的巨大浪费。
——加快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让失业保障制度先行,同时推出各种再就业工程,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保障。
——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理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不讲信用的“赖帐”现象。
——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精兵简政,进一步压缩行政经费的开支,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
(三)流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过高和价格透明度不高是导致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政府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物价调控体系,刹住乱涨价的歪风。
(四)消费基金的膨胀和不平衡发展是当前通胀的重要拉动因素。治理通货膨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引导消费基金的分流和转化。
(五)当前的通货膨胀的重要特点是由需求拉动而演化为成本推动的通胀,价格调整是推动通胀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治理目前存在的高位通货膨胀,稳定人民群众的涨价心理预期,政府不宜在1995年出台新的基础产品和服务的调价措施。在把好货币及信贷投放的金融闸门的同时,把住价格调放的闸门。
(六)外经外贸是90年代影响通胀的一个变数。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要谋求国内外经济的双平衡,减缓外资流入和“外汇占款”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
(七)心理预期是对当前通货膨胀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非经济因素。政府应着力通过各种手段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生产企业和服务机构搭车涨价和乱收费向社会转移通货膨胀的损失,避免经济的剧烈振荡。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