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95中国电影——向质量进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9
第10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95中国电影——
向质量进军
“抓改革,促繁荣,推力作,出精品,”会标上的口号点明了日前在京召开的“’95全国故事片创作会”的主题,那便是1995年中国制片业的奋斗目标。1995年,中国电影工作者将在电影体制的深化改革中,以摄制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精品影片为龙头,全面提高中国电影质量。
在刚刚过去的1994年里,中国制片业克服体制转轨、资金短缺诸般困难,拍摄完成了148部故事片;其间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占60%以上,扭转了平庸的武打、警匪片数量连续几年居高不下的局面,并且拍出了《被告山杠爷》、《留村察看》等一批优秀的农村题材影片,还拍摄成了14部儿童故事片,超额完成了每月为少儿观众提供一部新片的任务。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了电影制片业1994年取得的成就,指示1995年文艺繁荣首先从电影抓起。这使电影工作者们分外感觉到肩上的分量,决意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国产影片质量,拍摄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之作。
精品影片是中国电影的象征,我们的时代及中国电影的形象和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精品;制片业要调动一切力量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工作,摄制出一流水准的国产精品影片来。与会的电影厂厂长们如是说。会上,来自影片摄制第一线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则指出,要提高国产影片的质量,必须在全行业树立起强烈的“精品意识”。有人具体分析这两年拍出的优秀影片《凤凰琴》、《被告山杠爷》,认为它们从立意到情节推进、人物塑造等都值得称道,但在服装、布景、镜头运用,尤其是声音的处理上,却存在着不足,制作上还应更考究些。电影是综合艺术,尤其是面对电视挑战的当代电影,必须在影片生产中从剧本到摄制和声画制作的各个环节严把关,不将就,从而全方位提高质量。如此才能拍成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显示出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
拍摄精品,提高质量,这已成为1995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总任务。为此,主管部门将在制片业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电影局已决定给予13家省办电影厂电影出品权,参与“五个一工程”的部委、省市,和一批有影片制作能力的法人单位(影视公司),也可申报获得影片拍摄指标。如此,加上原有的16家电影厂,制片业形成了相互竞争的4路大军。同时电影局规定各电影厂每年在保证完成现实题材作品总量的同时,按照生产能力大小,必须由厂长亲自抓集中人力、财力拍出1至3部重点精品影片。电影“政府奖”将从今年起拿出300万元,“五个一工程”拿出1000万元,重奖每年拍出精品影片的生产单位和创作者。
剧本创作是电影生产至关重要的第一道工序,目前制片业由于资金短缺,无力组织优秀剧本的创作,更谈不上反复精心修改。针对制片业普遍面临的这种困难,电影局决定拿出20万元,资助剧作者深入生活,为精品影片提供优秀的“一剧之本”。为了保证精品影片在电影市场上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电部和电影局将采取实行年检的行政手段和年底奖励30个发行机构、300家放映单位的做法,促使各级发行、放映部门必须在黄金时间安排国产优秀影片的上映。专事发行进口影片的中影公司这两年也将以保本经营的形式让利发行国产优秀影片。在这次会上中影公司就已出资160万元,买下了投资120万元拍成的《留村察看》的发行权。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日子。中国电影工作者决心拍摄出一批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丰富多彩的精品影片,让中国电影以质量全面提高的整体形象,迎接电影界的这个盛大的节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