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菜价问题要害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0
第3版(经济)
专栏:

  菜价问题要害何在
阎卡林
近一个时期,蔬菜价格过高、涨幅过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发出不少疑问和思考。菜价问题的要害究竟何在?对策何在?今天看来,十分需要理一理思路。
在所有副食品中,蔬菜是最重要的。应该说,这些年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菜篮子”工作,成绩也很大。去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已达1.26亿亩,占用耕地5600万亩,这大体相当于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区耕地面积总和;其蔬菜总产量已由1978年的924亿公斤发展到1994年的2300亿公斤。就全国范围来讲,蔬菜的生产供给完全能够满足需求。然而,在货源充足、供求平衡状态下,蔬菜价格却出现了大幅度攀升且居高不下的现象。统计表明,去年全国菜价涨幅达50%以上;上半年44个大中城市每公斤蔬菜的平均价格已达到1.98元的水平。其中,细菜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2.28元。
菜价上涨过猛,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使种菜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蔬菜批发税率提高和一些管理单位滥收费,使蔬菜的经营费用相应上升。又如,整个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购买力趋强,以及局部地区受灾,也牵动了菜价上扬。但从实际情况看,造成蔬菜涨价的主要原因不在生产、消费领域,而在流通过程。
拿青椒来说,眼下北京农贸市场的零售价格已由去年同期的每公斤6元上涨到7元左右,可大钟寺批发市场的批发价并不高,仅3.5元;山东寿光的产地批发价仅3元,田头收购价更低,每公斤为2.5元;菜农的种植成本大体是1.5元。这里,扣除生产成本后,毛利5.5元。其中,批零差价占大半,达3.5元。青椒的价格水平和批零差价极具代表性。据调查,在全国各城市、各个季节、各类蔬菜品种上,批零差价一般都在1倍左右。由此看来,问题一目了然——菜价过高主要在于批零差价太大,这个差价不是批发环节所得,而是被零售环节拿走了。也就是说,菜贩获利太多。
专家们认为,合理的批零差价应该是30%或者40%左右。为了将过高的差价压下来,各地均采取了不少措施,可效果甚微。为什么呢?主要是零售菜贩已逐渐形成了垄断。仍以北京为例,早些年蔬菜销售由国有单位一统天下,当时菜价虽低,但供给严重不足,“吃菜难”问题颇为突出。80年代中期实行改革后,自由购销和市场定价很快取代了统购包销与行政定价,蔬菜流通全部实现市场化。其结果,一方面形成了多渠道流通和多种经济成份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蔬菜供给数量、品种、质量大为改观。只是在市场竞争中,国有菜店由当初的1300多家减至300家左右,况且,这些店家真正卖菜的已很少,大多改营服装及百货了;而个体菜贩却逐渐变成“主角”,他们不仅在市场营销中占有85%以上的份额,人数也由两三万人发展到今天的20多万人。个体菜贩在活跃市场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经营规模小,成本相对高,也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这种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小商小贩们在竞争中将国有菜店挤出市场后,便自发地形成了垄断。这种垄断在各农贸市场随处可见。最明显的是,菜贩们非常默契,他们之间所售蔬菜的新鲜度、净洁度尽管有所不同,可菜价并没有什么差别。市民要拣价格便宜的菜买,压根儿就没门儿;政府要干预,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太好办。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是在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不过,一旦竞争消失后,价格则首先要由垄断者来确定。显然,小商小贩对蔬菜零售市场的垄断,才是批零差价过大的根源,也是当前整个菜价问题的要害所在。
从竞争转为垄断,经营者之间避免了相互压价之拚杀,可消费者却会由此受到极大损害。为此,许多国家都制定有严厉的《反垄断法》。我们对于消除这种垄断现象虽然缺乏实践和经验,但不少城市事实上已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市开辟产区菜农进京直销市场,上海市加快发展国有菜店,长沙市鼓励流通企业参与蔬菜零售,以及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和培育蔬菜产销一体化集团公司,都对个体菜贩的垄断构成了很大的冲击。
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在“菜篮子”工作上重生产轻流通、重批发轻零售的倾向,亦给个体菜贩形成垄断以可乘之机。蔬菜市场绝不能一放了之,也不是抓住批发或者一个“管”字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从多方面去调控和驾驭市场。
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应该是平抑菜价的一个关键。我们相信,只要紧紧抓住零售环节不放,大力支持“菜篮子”产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彻底打破菜贩的垄断,蔬菜的批零差价就能降下来,从而整个菜价也就能恢复到合理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