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熊复与《延水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0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熊复与《延水谣》
张世英
接到熊复同志逝世的讣告,感到十分震惊。一年多以前,我与他有一面之识,至今印象颇深。
熊复同志的大名我早有所闻,但素未谋面。近一两年,我为《音乐周报》“难忘的一支歌”专栏撰写那峥嵘岁月中给人以鼓舞并广为传唱歌曲的情况。在翻看《抗日战争歌曲选集》和一些歌曲集中,我注意到早已熟悉、流传久远的《延水谣》词作者为熊复。我猜想,难道这是那位新闻界老前辈、《红旗》杂志总编辑熊复吗?便向曾和他在《长江日报》、中宣部一起工作的老同志打听,不想都回答不出。于是我贸然地打电话向他询问。熊复同志平易的答话,证实了我的猜测。1993年4月2日上午,我按约定时间前去访问了他。
当我谈及有些熟悉他的同志并不知道他是著名的《延水谣》的词作者时,他点点头,说:“的确,我和音乐的这段‘姻缘’很少有人知道。”我对他虽没深的了解,但就此事,我感到他是一位不爱吹嘘和表现自己的人。
我了解到,1938年2月,熊复为了追求革命,从大后方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并在抗大二大队学习。校方领导发现了这位四川大学生的才干,5月把他调到三大队政治处担任宣传处长,负责15个队(连)的时事教育、文化活动。他介绍,当时抗大文娱活动十分活跃,大队一个月搞一次晚会,每个队一个星期一次活动。有歌咏队、舞蹈队,也演话剧、京剧。歌咏活动最普遍,大会、小会都唱歌、拉歌。由于工作需要,他不但写诗,还写了不少活报剧。他打锣鼓给京剧演唱伴奏,还给演员化妆;既作组织领导工作,也作具体工作。9月底10月初,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熊复准备了节目进行庆祝。熊复负责刊物,是校报的通讯员,体育队的队员。真看不出,他当时是位活跃的人物。
说到《延水谣》这首歌,那是10月底三大队毕业后的事。他调到校政治部宣传科担任编纂组组长,负责编校刊、抗大丛书。这时,朝鲜族作曲家郑律成也在宣传科,两人同住在一个窑洞。他比郑律成大两、三岁,虽不是一个民族,但共同的理想和对艺术的爱好,使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今天还清楚地记得,在冬天的夜晚,两人坐在炭火盆边,一边吃着搪瓷缸中煮的大枣,一边聊天,谈现在,话将来的情景。郑律成知道熊复擅长写新诗,是延安诗歌会会员,希望他写些歌词,由他谱曲。
这种友好融洽的气氛,激起了熊复写歌的热情。当时他们生活在延河边,到河边洗脸洗碗,读书嬉耍。抗大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上前线,为了鼓励他们,熊复以延河为背景,以赞扬革命青年到前线参加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主题,创作了“延水浊,延水清,情郎哥哥去当兵。当兵啊要当抗日军,不是好铁不打钉……”的《延水谣》歌词。
熊复在谈到这首歌词的构思时说,他感到当时的歌曲多为慷慨激昂的词句,因此自己尝试用了歌谣体形式。在歌颂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下,运用美的色彩,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抒发“拿起枪杆上火线,救国有名声”的崇高思想。他把想法告诉郑律成后,作曲家挺赞同,并很快就谱出了抒情优美动听的曲调,还亲自教校工团唱,一下子就唱开了。从此,这首歌不但传唱于宝塔山下,延河水边,也流行于全国。接着他和作曲家又合作写了反映延安生产的《生产谣》。
那天,熊复同志在回首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我和郑律成只相处了3个月,1939年春,组织上派我到重庆另有任务,我们就分手了。否则,在他的鼓励下,可能还会多写些歌。不过,这段短暂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