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培养民间批发商——沂南县发展蔬菜生产记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培养民间批发商
——沂南县发展蔬菜生产记略
本报记者潘承凡
论蔬菜大县,山东的寿光和苍山总是榜上有名。但和寿光、苍山同省的沂南县,对此却颇有异议,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寿光、苍山人的“师傅”。早在70年代,寿光和苍山人就跑到沂南学种蔬菜,只不过寿光和苍山人很早就将蔬菜产业化了,而作为师傅的沂南人,还在精心侍弄几分小菜园,自种自食。
一直到80年代末,寻找富民富县之路的沂南县委县政府,才把颇有传统的蔬菜种植确立为沂南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到底是种菜师傅,没有几年,沂南蔬菜就成了气候,无论是依河、汶河、蒙河三河流域,还是水灌条件相对较差的丘陵、山区,薄膜覆盖的种菜大棚遍布田野山乡、屋前庄后,连片成群,蔚为壮观。全县仅冬棚蔬菜就已发展到13万亩左右,并继续以每年一万亩的速度增加着。李庄乡冬棚蔬菜有1万亩,人均半亩。一亩冬棚最少年收入5000元,最多可达1.2万元,李庄乡农民人均收入怎么也在3000元上下。
种蔬菜,沂南人确实是老师傅;搞运销经营,老师傅却成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沂南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能吃苦,能耐劳,党叫干啥就干啥,但要他们不拿锄头不种地,一手进一手出地搞批发运销,县委县府怎么号召,沂南人就是缩在地头摆弄蔬菜,说啥也不出去。
县里见号召不动,只好改变政策,连引导带推动。首先,建起了李庄、苏村两个批发市场,农民收入立刻翻番。建市场前,外地菜贩子直接到地头收购蔬菜,农民不善经营,每斤黄瓜才卖到0.15元,建市场后就能卖到0.40元。但是经营批发者仍然是外地人,至少有一半的钱被外乡人挣走了。更要紧的是,批发运销环节控制不住,发展蔬菜生产就有风险。
县里一边继续建立批发市场,一边加大力度推动农民参与运销批发。组织菜农集资买车,无人挑头经营,暂由乡里统一组织,赚了钱按股分红,农民啥时会经营了,乡政府啥时就脱身交“权”。
在北京和济南,沂南县各建了一座沂南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旨在打开沂南蔬菜的销路,提高沂南蔬菜的知名度。在这两个市场经营的农民,都是沂南县委县政府“请”去的,生活安置,经营培训,沂南县委县政府全包了,县委县政府就好像在培养不种菜、光卖菜农民个体户;他们还从这些卖菜的农民当中选出“挑头人”,由“挑头人”与其他人签订入市营销协议,零售批发环节就由这些“挑头人”负责衔接。无疑,这些“挑头人”就是沂南县委县政府苦心孤诣培养的、俗称“倒爷”的民间蔬菜批发商。他们的出现,将给沂南蔬菜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刺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