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加强农村党建的新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加强农村党建的新途径
本报评论员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我们要加强农村工作、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此,各地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中共邯郸市委从国家机关党员干部中选调一些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干部,带着工资、行政关系,到农村后进党支部任职。实践证明,这也是一条加强农村党建的新途径。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我们党内一部分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基层组织之所以后进,有些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况,原因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干部问题。事实说明,哪个地方的领导班子好,“班长”好,哪个地方的组织就有战斗力,工作就先进;反之,组织就软弱无力,工作就落后被动。邯郸市委从抓干部问题入手来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他们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根本。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较之国家干部要低一些。为了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各级党和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做了大量工作。但要在短期内提高千百万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又是不可能的。农村要发展,但又缺人才。怎么办?邯郸市委结合机构改革,从国家机关党员干部中选调人才到农村党支部任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这只是一个应急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培养大批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过去我们努力这样做了,今后还要一如既往地这样做下去。
在干部问题上,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是如前所说,广大农村缺乏人才,缺少干部;二是党政机关机构臃肿,超编超员,人浮于事。这两道难题,实质上是一个人才分布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观念里的农村干部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国家干部是端“铁饭碗”的“公家人”,二者不可逾越。改革开放,把人们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又为人才的流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邯郸市委结合县级机构改革,把一些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派到农村去,加强那里的基层组织建设,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农村急需人才的问题,而且还为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开辟了一条渠道,为国家干部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提供了一个机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