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为了民族地区的繁荣——新疆军区某师支援驻地经济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了民族地区的繁荣
——新疆军区某师支援驻地经济建设纪事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新华社通讯员王新伟本报记者翟启运
天山脚下的新疆军区某师,战争年代是支功勋卓著的红军师。和平建设时期,他们长年驻守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的边远艰苦地区。广大官兵发扬老红军传统,视驻地为故乡,满腔热忱帮助各族人民发展生产,积极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民族地区繁荣做出了贡献。他们先后36次受到国家民委、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军区的表彰,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红军师的许多同志都不会忘记“97只老母鸡的故事”。那是部队驻扎在新疆阜康县孜泥泉乡的时候,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农牧民早就下决心要修渠引水,无奈有段难“啃”的山带无法通过,致使水渠修修停停,一直没有修通。2000多名官兵主动承担这个艰巨任务。干部战士风餐露宿,每天苦干12个小时以上。经过1000多个昼夜奋战,工程于去年4月竣工。清澄的河水流进了孜泥泉乡。被称为“盼水妈”的马大娘组织全村每户给部队送来一只母鸡,官兵们说什么也不肯收。谁也没料到,第二天部队要撤离时,乡亲们又把煮熟的老母鸡送来,全村97户人家共送来97只。
吐鲁番火焰山南麓有个吐峪沟乡。吐峪,维吾尔语是“此路不通”的意思。这里盛产驰名中外的长绒棉、小米、玉米、葡萄、哈密瓜和几十种矿产。自古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丰富的物产只好自产自销。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群众做梦都想打通火焰山,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但山高岩硬,只能望山兴叹。
1991年夏,红军师千里野营拉练的队伍来到鄯善县。前来慰问的县委书记郭庆泰提出请部队帮助打通火焰山。师长雷光银当即答应下来,并立即派工兵连队进行施工。石头是水成岩,柔中有刚,机器一开粉尘飞扬,风钻手嘴角、鼻根都沾着粉红色的石粉,连吐出的唾沫也是红的,他们全然不顾。哪里最危险、工程最艰巨,主钻手孟其凡就出现在哪里。1992年12月14日,因开山放炮,部分岩石松动,有块石头从崖上坠下,将他砸下200多米的悬崖。从此,他长眠在边疆的土地上。
官兵们与吐峪沟乡各族群众并肩苦干,填平大小山谷13个,劈山石12万立方米,硬是从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12公里长的“连心路”。
搞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是为民族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此,这个师先后参加和支援了48项大型工程的建设。指战员们上天山,越火洲,过风区,穿戈壁,打了一个个漂亮仗,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成为边疆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突击队。
西安至乌鲁木齐光缆通信干线,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信息大动脉”。新疆自治区把兰乌段光缆工程挖沟、回填土的艰巨任务交给子弟兵。这个师再次主动请缨。
1994年初春,冰雪刚刚解冻,官兵们就在茫茫戈壁扎下营寨,开始了紧张的施工。工区位于百里风区,风多且猛。大风一起,天地变色,3米以外不能辨物,手指大的石头乱飞。青石坚硬,12磅的大锤砸在钢钎上,石头上只留下个白点。战土们手掌打泡、虎口震裂,钢钎、十字镐被坚硬的石头磨钝,但光缆沟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延伸。哈密决战,1500名官兵鏖战抢挖51公里线路。班长刘兴栋曾一天苦干18个小时,创造了在戈壁滩上日挖87米沙砾土的最高纪录。新战士多尔坤被称为“铁榔头”。他每天要抡大锤4万次,打出40个50厘米深的炮眼,工作量相当于普通人的5倍。
就这样,这个师官兵连续攻克山地60余公里,盐碱地、岩石地段近400公里,穿越铁路、公路、河流40多条,提前60天完成了任务。邮电部负责人称他们创造了中外通信建设史上的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