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谢谢和“西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谢谢和“西西”
刘祖禹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和传达信息用的,是思想的一种载体。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人们在电视机前,或者打开收音机,在听到那些优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报告新闻、朗读重要文件、文章,主持一场晚会的时候,或者听到那些优秀的话剧演员、歌唱演员、相声大师的唱词、朗诵、道白的时候,就会获得这种感受。那种庄重大方的气质和仪态,那种字正腔圆、铿锵优美的语调,不仅使人们准确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思想,而且被那种悦耳、亲切、无粉饰、不造作的音调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而倾倒。人们感悟到这些播音和节目充分地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播音中跳动,大家听过著名播音员齐越的播音,就能感受到这种时代脉搏的跳动。这就是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语言风格。但是,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演员或“歌星”在台上怪声怪气,拿腔拿调,矫揉造作,一曲终了,总不忘说一声“西西”,有的则一句话带出一声“西西”,……其怪其嗲,使人颇不舒服。
有人把这种腔调称之为“港台腔”,可是,我们也听到过不少港台歌星庄重、悦耳、优雅的歌声,张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就久久留在人们的美好记忆里,即是一例。有些港台演员把“谢谢”说成“西西”的时候,本意是在努力学说普通话。从不会说普通话到学会说,本来就有一番过程,是不足怪的。怪的是我们有些演员、“歌星”,或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某些先生、小姐,本来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很流畅,却学上了这种怪声怪气。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天职。不说在我国南北各省市,即在港台社会,许多人学普通话都是很认真、很规范的。甚至在华人集居的外国,例如在新加坡,是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执行的。学习普通话,是社会积极倡导的,在他们那里,年年不时举办说普通话的活动。我们每一位演员、歌星作为在社会公众中有影响的人物,在学习、推广普通话方面,应该责无旁贷地率先垂范。
中国的语言是一个文化宝库,语汇极其丰富、语言生动活泼。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国语言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之中。它剔除着晦涩的、怪癖的以及那些过了时的,也不断吸收着外来的、新鲜的、符合时代气息的。例如沙发、摩托、咖啡,这些外来语早就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库。近几年来,包括托福、卡拉OK、迪斯科、金利来、皮尔·卡丹、麦当劳、肯德基、XO等前些年鲜为人知的词汇也吸收和介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库来了。人们并不以此为怪。这种吸收和介绍同那种以沾洋光为荣,动辄用洋名来命名自己的商品以及建筑物、街区,甚至在国货的包装上找不到半个中国字的广告是有区别的。
那种怪声怪气近年来曾经一度很“时髦”,由于文艺界、音乐界、新闻界等积极弘扬主旋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情况有不小变化。但是还远不能说已经销声匿迹。街头巷尾、发廊美容、酒馆饭肆,还时有所闻。特别是对不少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更具耳濡目染的渗透作用,对于他们无论从文化素质还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都是不利的。我们期望大家都来积极倡导中国人民所喜闻乐听的真正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语言风格,为提供一个渗透着时代风格而又符合我国人民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的优美净化的语言环境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