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兴安岭,还你一片“永顺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8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兴安岭,还你一片“永顺林”
本报记者董伟
列车驶向红松的故乡——小兴安岭。车窗外白雪皑皑,却很难看见充满诗意的红松了,光秃秃的山上只有干巴巴的次生低矮树丛。此景此情,使记者更想早些见到八旬高龄还上山栽树,被江总书记称赞“了不起”的马永顺。
在铁力林业局的一座普通平房里,记者见到了81岁还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的马永顺。来之前就听说马老是当地有名的“酒圣”,因此,记者特意带来四瓶白酒。
平时不喝酒的我,陪马老喝了四两白酒。入夜,记者和马老躺在烧热的炕上,话题就扯开了……
他曾是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马永顺说“那时我伐树有瘾”
在“伪满”时期,马永顺就是小兴安岭铁力林区有名的“木把子”(伐木工)。东北光复后,民主政府请马永顺上山,已受尽“绿色监狱”之苦的马永顺不愿再当“木把子”。可是,被劝上山的马永顺看到食堂盛好的白酒和热腾腾的猪肉炖粉条、大米饭,看到宿舍里崭新的被褥,不禁暗想:“这回真的不一样了。”
共和国刚刚成立的那年冬天,工人们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地报任务:“我伐200米”,“我伐300米”。马永顺一张口就把大家镇住了:“我伐1000米”。
那个冬天格外地冷,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坡上的积雪常常没过人的大腿。马永顺在山上喊了一冬天“顺山倒”没下山。开春一算帐,马永顺一个人伐木1200立方米,干了6个人的工作量,轰动了整个林区。
马永顺至今还记得下山当劳模的情景:右手拿着大斧,左手拿着锯,肩上扛着奖给的一匹布,胸前戴着大红花。
他越伐越有劲,还创造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大大提高了黑龙江林业生产作业水平。为此,他成为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经常同孟泰、马恒昌等其它战线的劳模一起出席各种群英会,14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望着光秃秃的山岭,热情的伐木者尝到了酸楚的滋味
那时的小兴安岭林区,满山一片片的原始森林,两抱粗的红松比比皆是。铁力林业局是开发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个林业局,最多时一年伐木91万立方米。
1958年,马永顺所在的工组率先用上了苏联的油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一个油锯手一天就能伐木120立方米。一个冬天过来后,一天,马永顺站在山头,望着刚刚伐过的秃秃的几座山,心里不由一阵酸楚:那茂密的森林呢,怎么这么快就没了呢?这时,他已有4个孩子,他想到了未来。
1959年金秋时节,他参加全国群英会,周总理握着他的手说:“小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伐树,为国家做贡献。还要多栽树,做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只伐不栽,那是造子孙的孽呀!”
从北京回来,马永顺像变了一个人,明明是功臣,他却要“补过”,小兴安岭上从此多了一个栽树的人。
每年冬天伐多少,开春就上山补多少,马永顺“栽树又上了瘾”
“打那以后,我心里就踏实些了。”马老在热炕上出了一口气。
刚一开始栽树,就赶上了3年困难时期。马永顺每天清晨上山,赶在正式上工前栽几棵,中午不休息,也要栽几棵。傍晚,小兴安岭天黑得晚,他也抓紧时间栽树。累是累不倒马永顺的。可是,没吃的,再硬的身子骨也不行。有段时间只能吃土豆了,“吃伤了,现在闻到土豆味都恶心。”马永顺说。
1966年春,铁力林业局搞起了“营林村”,试着有效地利用资源。马永顺领着工组负责一片林子,按要求间伐过熟林,然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争取40年更新一遍。
正干得起劲,“文革”开始了,他被说成是搞修正主义。就这样,他还是带着女儿上山栽树,一干就是一个月。下山后,老伴心痛地抱着累瘦的女儿直骂马永顺。
辉煌已成历史,环保警钟长鸣。1982年,68岁的马永顺退休时,铁力林业局已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1600多万立方米,但可采资源却减少了90%多。现在,每年只能生产木材12万立方米。马永顺算计着,自己还要栽8000棵树,要在有生之年把欠下大山的“帐”都还上。
每年的4月,是小兴安岭的植树季节,马永顺总是悄悄拿起工具,自己花钱买一张车票,到山上去栽树。铁力林业局原有10个林场,他想,每年至少去一个林场,8年就能干完了。
1984年春天,70岁的马永顺来到路鸣林场。路过一条小河,正巧冰雪融化发桃花水,他趟不过去。来回转了半天,发现一棵榆树横在河上,他用草袋包好树苗,一步步地踩着倒木向对岸走去。快到对岸了,脚下一滑,溜进齐胸的寒水中,上岸后没有衣服换,只好拧拧水,穿着湿衣服栽树去了。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马永顺动员子孙上山栽树——栽“子孙树”
1991年春,马永顺召开了一次家庭会。他说,自己的身体不如以前了,现在还有1000棵树没栽上,希望今年春天全家上山,补栽上这1000棵树,还清欠下大森林的“帐”。
老父亲对大森林的情愫感动了孩子们。5月5日,全家除老伴带两个小孩留在家里外,其余16口都来到离家10多公里的一个荒山坡,在看过父亲的示范后,两人一对,开始栽树。全家奋战一天,共栽了1500棵树苗,超额500棵为老父亲还了愿。
马永顺下山了,许多老工友劝他:“这回该歇口气,享享清福吧。”可他却悄悄地说:“让全家上山栽树,是怕自己不行时还不完‘帐’。现在还完了,但那是家里人替还的。”他计划着年年还要上山,非要自己还上“帐”。
1994年,他80周岁。春天到了,他来到卫东林场,和年轻工友一起栽树,5天时间栽了150棵树苗。夕阳西下,迎着余辉,他动情地唱起了劳动号子:“还上帐了嘿哟,一身轻呀嘿……”
他终于在80周岁那年补栽完了3.6万棵树。
                   
第二天早上,马老在饭桌旁又唠起了他的新打算。“‘帐’是还清了,但是年岁大了,今后就不能一个林场一个林场跑了,固定一块地方,每年往一个地方跑就行了。”
马老的小儿子马春生介绍说,今年春节,代省长田凤山给马老拜年,说马老这个想法好,并给这片林子起个名字叫“马永顺林”,说可利用这片林子进行传统教育。全家推举大哥为爸爸的接班人,以后全家人年年都去这片林子栽树。
马永顺的事迹在铁力林区引起强烈反响,植树造林成为这个危困林业局的精神支柱。现在,局里有“学生林”、“青年林”、“劳模林”、“公仆林”……一片片茁壮成长的小树丛,正孕育新的希望。(附图片)
老劳模马永顺王树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