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为奉献精神唱赞歌——电视连续剧《京九情》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8
第11版(周末)
专栏:

  为奉献精神唱赞歌
——电视连续剧《京九情》观后
梁光第
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八集电视连续剧《京九情》,我甚为感动。她表现了急祖国之所急,盼人民之所盼,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透过公众关注的现实焦点,艺术地开掘生活的底蕴,提炼出富有精神推力的历史感。
《京九情》把时代的神韵同历史的情思融为一体,顺着京九大动脉的搏动,摸到了京九人心灵的脉搏、情感的脉搏,着力酿造一个“情”字。于是,京九生情,情满京九,京九与情融为一体了。叙事文学的艺术魅力,离不开人物感情的凝铸与抒发。《京九情》所写的情,充溢着“大我之情”,即筑路者的爱国之情、改革之情、建设之情、奉献之情,其核心是工人阶级(包括工人和知识分子)对祖国母亲的奉献情怀。文艺创作如果疏离这种“大我之情”,就很难传递时代的神韵,也很难显示历史的浓重。当然,“大我之情”也必然要落实到人,要从有血有肉的“小我之情”生发升华起来。《京九情》写了开路先锋之间的恋人之情、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哥儿们之情,把“大我之情”寓于“小我之情”,因而扣人肺腑,动人心弦。像耿铁柱宁把苦痛埋在心底,不愿惊扰曾有外遇的妻子。尽管孤独的妻子苦苦恳求他不再离家远去,他仍然踏上直奔京九线的征程。在塌方事故中,他舍己为人,献出了青春似火的生命。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丈夫,是一个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形象,也是一个净化人们灵魂的悲剧英雄。《京九情》对两个老红军之间情感碰撞的描写,也是融合“大我之情”与“小我之情”、融合时代精神与历史丰采的神来之笔。赣南老区人民对铁路企盼多年,但是京九线必须穿过烈士陵园。《京九情》在“陵园风波”一场戏中,燃起了人物情感的火焰,这火焰照彻了革命战争和改革开放两个时代,把历史和现实连结起来,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电视连续剧要分集播放,从观众的接受方式上说,是一种既连续又间断的流动型视觉艺术。因而,剧作的构架既要脉络清晰,叙事连贯,又要避免单调线直,拖沓平缓。要围绕人物命运,编织纵横起伏的情节。《京九情》抓住修路开道作为贯串动作,并以此为中轴辐射出几组人物关系交叉衍生的故事。对和木春、宋小妹、叶建忠三人之间,作者没有渲染其爱情纠葛的三角俗套,却凸现了和木春不仅在事业上有奉献热情,而且在爱情上也甘愿牺牲的高尚情操。叶建忠是个心思比较复杂的青年,在剧中这一段人生旅途上有点跌跌撞撞,结尾时他又重新回到京九工地,足以让人相信他在改革和建设的大潮中会成熟起来。总之,全剧八集看下来,节奏适度而有张力,行文流畅而具情趣,故事不断在节口上层层推进,几组人物爱恨离合的关系交错发展,使观众欲罢不能,留连忘返。据说,此剧有一定的真人真事作为基础。编导者充分发挥了纪实性的长处(包括充分利用实景拍摄的长处),又在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上作了可喜的努力。
《京九情》的不足,一是几个主要人物如总指挥程路、突击队长和木春以及宋延生等,不够厚实,个性不够鲜明。二是要说的故事和涉及的矛盾显得多了一些,有的只好浅尝辄止,影响了集中和深入。写工业建设不易,写现实工业建设更不易。但愿《京九情》能为工业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