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愿尽毕生一寸丹”——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愿尽毕生一寸丹”
——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
本报记者贾西平
    文理兼通 有张有弛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开完政协会后,刚跨进家门,我就赶去采访。
乍见刘光鼎院士,我无法把他与65岁的年龄联系起来,他那健壮的体魄,洪钟般的嗓音,和那快捷的步伐简直像一个小伙子。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小声说:“这是打太极拳30年的收获。”
刘光鼎长期从事野外工作,饥一餐饱一顿,损害了他的胃。30年前因胃穿孔,胃被切掉了4/5。十年动乱开始后,人进了“牛棚”,研究工作停顿了,于是他便学起了太极拳。也许是职业习惯,他学拳并不盲目地模仿师傅的一招一式,而是边打拳、边研究,几年工夫,一本《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的专著问世了。可以说,对太极拳术的研究既填补了他在那“峥嵘岁月”里研究工作中的空白,也重铸了他一副健康的身体。
在刘先生的书房里,摆放着大量的中外文专业书籍,还有许多中国古典名著。三面墙上悬挂着他书写的条幅,从那潇洒遒劲的笔力中,不难看出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底。
“颇喜欢苏辛诗词,自己偶尔也写一点。”他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本诗词集。这是他几十年来在野外研究、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共收了100首作品。我顺手一翻,只见上面写着:“千里路,万卷书,吟咏漫。心底无私,关山崎岖有何难?”一位科学勇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文理兼通,有张有弛。作为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探索自然奥秘,与那些艰深、浩繁的数据打交道,但他那深邃的内心世界又是何等广博与丰富啊!
    烟波浩渺沧海游 暴风骤雨一扁舟
我的眼前展现着一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册》,共有46幅。在这些图中,祖国几百万平方公里领海内的地质构造、海底地貌、盆地与矿产、地球重力等都标画得清清楚楚。在图上所标的区域内,我国先后发现了渤海、北部湾、南黄海、珠江口、琼东南以及东海陆架等大型新生沉积盆地,并大多经钻探见到了工业油气流。
这套图就是刘光鼎院士和他在海洋物探队的同事们在大海上工作了近30年的结晶。
刘光鼎说:“这套《系列图》囊括了过去30年中国海地球物理工作采集的全部数据,反映了中国海洋地质的最新认识。”
一艘不大的科学考察船,在万顷波涛的大海里,充其量只是一叶扁舟。祖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海要靠他们一段一段地量,一片一片地测。每一个数据的获得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并要冒着很大的风险。“烟波浩渺沧海游,暴风骤雨一扁舟。”正是刘光鼎对自己工作的浪漫描绘。
1952年,刘光鼎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他结识了后来是苏联莫斯科大学研究生、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宋仲和女士。如果仅仅为了甜蜜的个人生活,他完全不必要舍妻别子把自己的岗位选在漂泊不定的海洋考察船上。
1959年是刘光鼎的而立之年。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已经是一年前刚刚组建的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的队长,正在开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并且即将被祖国派往苏联全苏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考察学习。面对祖国的重托,刘光鼎感到很惭愧,5月23日这天,他对自己30年的风尘岁月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许下了毕生的心愿:
“心猿意马三十年,
嬉戏游玩在昨天。
深恨顽石觉悟晚,
愿尽毕生一寸丹。”
    春蚕丝不断 愿为新人衣
几年前,刘光鼎还在担任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长时,就挑起了《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的担子。他当主编是有资格的,因为他头上有中科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协会理事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等耀眼的光环,但他并不在意这些头衔,心里想的倒是如何尽自己之所能为祖国多培养人才,多发现新秀。
时下办严肃刊物难,办学术刊物更难。如果用“春蚕丝不断,愿为新人衣”来形容刘光鼎对办刊的执著,一点也不为过。他为此终日忙碌,还常常提醒自己:刊物的质量不能在自己手中滑坡。他坚持每篇文章自己看,精心修改英文摘要,并坚持每篇文章必须有本领域两位专家推荐的制度。有的论文不合格,作者却通过关系找领导、找名人、找新闻记者给自己打分,企图在刊物上发表。刘光鼎认为,这是学风不正,坚决予以拒绝。
几年来,刘光鼎和同事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地球物理学报》分别获得过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和中科院颁发的优秀期刊一等奖,所载论文在国外引用率很高,刊物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不少科学新秀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