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古山村的退伍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1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古山村的退伍兵
本报记者刘杰
早春的一天,天空灰蒙蒙的,离半山腰的古山村好远,汽车就爬不动了,我们只好弃车而行,气喘吁吁地进了村。
村里有位很不幸的汉子叫汪思发,妻子八年前患肠癌去世,留下一笔债和三个孩子,哪知他又得了舌癌。去世前他专给村支部写了封遗书。在大别山南麓安徽省宿松县这样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里,一位党员的身后事就这样托给了党支部。
找不到支书,一村民说是去村委会了。几个孩子呼叫着头前带路,上了另一个小山头。在几排低矮的瓦房围成的小院落前,支书邓金才和几个干部闻讯出来迎接,将大家让进屋。室内挺整洁,山墙上挂着鲜红的党旗,两边贴着抄写得工工整整的入党誓词和党员标准。靠墙根放着长木条椅,全都面对着蒙了蓝布的桌台,显得简朴而庄严。
话头自然从汪思发的遗书谈起。四十多岁、憨厚质朴的邓金才一字一句,语调缓慢沉重,令人揪心:“思发遗书里说,他从部队回来后,做的工作很少,对不住支部和村民。自己对子女也没尽到责任,只有托付给支部,让孩子继续读书。请支部告诉孩子,父亲是名共产党员,每年清明别忘了来坟前转一圈。”
副支书朱道录说:“思发活着的时候,自开诊所,一不收出诊费,二不收注射费,困难户看病,他连药费也免了。大伙一致评他为乡优秀党员。他的遗书在党员大会上一念,全村四十八名党员都哭了。我和支书邓金才、村长汪昭军几个都是退伍军人,哭得最厉害。当时,一九五六年就参军的老退伍兵、老党员戴旺发流着老泪说:“思发不放心的是三个孩子上学的事,咱们捐点钱,给他担起来吧!”
支部对普通党员负责,更对村民们负责。古山小学原来建在山头上,坡陡路滑,屋漏招风,饮水困难。邓金才和几个村干部八方呼吁,争得“希望工程”和县教委、乡党委以及有识之士的援助,数千名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披星戴月六十多天,重建了一所崭新的古山小学。开学这天,新老支书和校长共同在校园升起了国旗,三个人还把汪思发孩子上学的事作了安排:三个孩子全部享受“希望工程”救助,学费不足由村里和学校共同负担。
在汪思发家,记者看到他十二岁的二女儿轴群在做饭,揭开锅盖见是大米煮山芋,小儿子日山叫来了砍柴的大姐洁群,十五岁的她算是家里的大人了。洁群说他们姐弟三人除上学之外就帮人放牛做杂活,农忙时老支书招呼人来帮忙种田,是村干部使他们有饭吃,有学上的。记者还参观了建在公路边一块平展展土地上的新小学,高大的门楼,方方的院墙,前后两排二十二间瓦房,室内上有天花板,下有水泥地,玻璃门窗亮亮堂堂。邓金才说,就在开学典礼后,他把几名支委叫到一起,掏出心里话:“咱们是当过兵的,得敢冲锋、会打仗,今天靠上面帮忙建了学校,以后得下死劲,求致富,抓好经济,为乡亲们办更多的好事!不然,就愧对古山村,愧对‘退伍兵’称号!”几个人分工出去跑市场,找项目,不久就确定与合肥一家企业联营生产电珠,与阜阳达裕公司共同开发脱水山菜。
古山村虽处遥远大山里,但有这样一群退伍兵,距离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似乎并不遥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