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培养新一代罗蒙诺索夫”——访比什凯克斯拉夫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1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培养新一代罗蒙诺索夫”
——访比什凯克斯拉夫大学
本报记者尹树广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有座漂亮的大理石建筑物,这就是在中亚颇有名气的斯拉夫大学。记者日前访问了该校校长尼法季耶夫博士。刚一见面,他便快人快语道:“斯拉夫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新一代的罗蒙诺索夫。”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18世纪著名的学者,尼法季耶夫校长则可以说是罗蒙诺索夫的同乡,因为他也是俄北方阿尔汉格尔斯克人,所以言必称罗蒙诺索夫也就不足为奇了。尼法季耶夫校长首先介绍说,斯拉夫大学的全称是“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是根据吉尔吉斯斯坦与俄罗斯1992年签订的友好合作条约中的有关规定建立的,经费由两国平分。
该校为5年制综合大学,共设有5个系:经济法律系、工程系、人文系、国际关系系和医学系。在校生有500名,两年后将增至2000人。在编教师37名,其余均为临时聘请的“合同教授”。这个大学可以说是苏联解体催生的“婴儿”。因为统一的教育体系不复存在,各独立国家纷纷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俄语居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他们大量从吉移居的一个重要原因。该校建立的初衷就是“挽留”俄语居民。
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高等院校相比,斯拉夫大学有它的“王牌”。校长自豪地说:“斯大的优势是年轻,建校虽只有两年,但竞争力却是吉各高校中最强的。学校可以从吉、俄等前苏联各国招生,而且斯大文凭为俄罗斯高教部所承认,今后还要争取为欧洲其它国家承认。”
尼法季耶夫校长称,外语、电脑和美育是斯大的“三大绝活”。不论学生专业如何,其每周的外语课时不低于10小时,30%的学生入校前掌握英语,学校现在向他们提供掌握德、法、中等外语的机会。他们毕业后将能胜任翻译工作。学生们还必须使用电脑做作业。
听过校长介绍后,记者在奥鲁斯巴耶夫教授陪同下参观学校。
图书馆算不上富丽堂皇,学术氛围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四面墙上挂着世界著名科学家的肖像,阅览室墙角陈列着吉境内出土的陶罐等实物。这显然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奥鲁斯巴耶夫教授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的感情。他兴奋地告诉我,不久前,他访问了北京大学等中国院校,中国教授将来斯大执教。吉驻华大使伊马纳利耶夫回国休假时,曾专门应邀到学校做中国情况的讲演。
斯拉夫大学是幸运的。学者出身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经常来学校讲课,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愿斯大明天能培养出罗蒙诺索夫式的科学巨人。
                    (本报阿拉木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