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外包装与“练内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1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外包装与“练内功”
潘凯雄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方告一段落,一些纯文学和高雅文化报刊便喜上眉梢,缘何?它们的发行量有了幅度不同的上升,于是,雀跃声迭起:高雅文化正在复苏!
一些品味不俗、质量不凡的报刊在新的一年中订数有了上扬,这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喜可贺,有理由为之欢呼、为之雀跃。它至少传递出一条信息:高雅文化并没有被拜金主义的大潮冲得七零八落,它在经历了一两年痛苦的沉寂与挣扎后,不仅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反而顽强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静悄悄地继续前进。这一信息无疑给从事高雅文化的同行和更多的热爱高雅文化的受众以信心和欣慰。但是,由此而断言它意味着高雅文化正在走出低谷而步入复苏是否又过于急切了一点?况且,何谓“低谷”?何谓“复苏”?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视角下作出的评估未必相同。曾记否,就在“复苏”的雀跃声响起前不久,徜徉于我们耳畔的更多的还是诸如“低谷”、“危机”、“困境”一类的悲切之音,其立论的依据无非也是高雅文化的地盘缩小、受众寥落……
姑且不论仅仅依据地盘的大小和受众的多寡来判断高雅文化的价值、地位和前景是否科学,倒是从悲切与雀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中来评估一下发声者的心态更为有益。
无论是悲切还是雀跃,我从中都听出了一种浮躁与焦虑。君不见,一旦高雅文化的地盘被蚕食、受众在减少,立即便惊慌失措,乱了阵脚,仿佛它将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而情况稍有好转,又欣喜若狂,以为就此可以高枕无忧、悠哉悠哉。应该承认,这种浮躁与焦虑心态的盛行事出有因,或许是我们以往从来就没有正视过“市场”这个“怪物”,或许是我们过去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真正区分而习惯一勺烩,于是,一旦“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一旦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分野真正来临,思想上、理论上、行为上便毫无准备,自己先乱了起来。其实,放眼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便不难看出高雅文化的升降沉浮既取决于从事高雅文化者自身的素质与品味,又受制于一定的客观条件。说穿了其主要因素也无非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文化素质。而以中国大陆目前的情形而论,经济虽在腾飞,但离强国尚有距离;百姓虽在奔小康,毕竟又有大量文盲的存在。这样的国情再加上从事高雅文化者自身素质的局限,指望高雅文化在目前中国能有多大的市场和多么辉煌的成就似乎过于浪漫;而以为高雅文化在拜金主义的冲击下就会走向消亡则未免过于悲观。高雅文化自身的品味和定性以及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热爱高雅文化的受众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注定不会消亡;而比之于通俗文化的热热闹闹,它又注定相对冷寂;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高雅文化的发展前景必然会一年比一年看好。
这或许便是平常心态下高雅文化的现状与未来。有了这般平常心,那种时而悲切、时而雀跃的一惊一乍式的反反复复或许会少得多,相反倒是可以静下心来沉住气,扎扎实实地做好正在从事的事业。今年在订数上有了较大增长的一些高雅文化的报刊或许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所谓“外包装”上做了一点文章,但更多的则还是早早剔除了浮躁与焦虑之心,在“练内功”上下功夫,如果没有这种平常心,大约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