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为土地备“佳肴”——大同农村积肥备耕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2
第2版(要闻)
专栏:

  为土地备“佳肴”
——大同农村积肥备耕见闻
本报记者夏珺
还是北方农村“猫冬”的日子,然而,在山西省大同市农村却掀起了一股积肥备耕的热潮。记者前不久走访了大同市的部分乡村。马路上不时可见一辆辆进城积肥的“茅葫芦车”走过;放眼田野,那一堆堆土肥像是排列在围棋盘上的一颗颗黑色棋子。这里“录”下的几则见闻,或许可以窥全豹于一斑。
“地‘吃’农家肥,好比人吃了饺子……”,积肥模范如是说
大同市郊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城里的酱油口泉的醋,马辛庄的茅葫芦”。可见,西韩岭乡马辛庄进城积肥是出了名的。听说村里有个蝉联多年的“积肥模范”,记者便慕名前往。
“积肥模范”叫王殿奎,63岁,紫红色的方脸膛,腰板挺得倍儿直,一身蓝色制服,外披一件羊皮大衣,颇有点干部的风度。王老汉积了40多年肥了,说起积肥来滔滔不绝:“种地还是得上农家肥。化肥顶一阵儿,农家肥管长远。地‘吃’了农家肥,就好比人吃了饺子,半天不饿,光想喝茶水。上了农家肥的地,只要下点雨或者浇一遍水,你就看吧,那庄稼长得又黑又绿,一天一个成色……”
王老汉有一挂马车,自己焊了个铁皮“葫芦”,每年冬天都进城积肥。“进城淘粪很辛苦吧?”记者问。老汉说:“嗯,我每天天不亮就赶车进城,傍午后一点钟才能回家吃‘早饭’。”“肚子不饿吗?”“咋不饿,坚持呗!”老汉的话把在场的人全逗笑了。
记者:“今年积了多少肥了?”
老汉不好意思地说,“今年拉得不多,从腊月到现在才拉了40多车。一是粪不好找,城里楼房越盖越多,公共厕所越来越少。二是我们这儿拉‘城粪’的人多,村里每天都有二三百辆小车进城拉粪。三是我老伴身体不太好。”
    牛多——肥多——粮多,小南头乡棋高一着
在大同市小南头乡,记者想请乡长薛礼成谈谈农家肥的情况。不料,薛乡长却拉我去看乡里的养牛基地。
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上,横竖成行地盖起了50多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院落。薛乡长介绍说,这里原是垃圾场。乡里为了实施“百户千头奶牛工程”,便平整了这块废地,实现了“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土地,然后向农民“招标”,谁养牛10头以上,便无偿提供近两亩的场地,由养牛户按照乡里的统一规划砌院、建牛舍。如此优惠的条件,很有吸引力,目前已有50多户农民建好了牛舍。
我们随意走进一个院落,在一阵犬吠中,一个朴实的中年汉子迎了出来。他叫张扩,是沙岭村的农民,在乡里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把原来承包的十几亩地转包给别人,只留3亩口粮田,迁到这儿一意一心当起了养奶牛专业户,眼下养了大大小小15头奶牛。
薛乡长得意地说:我们搞的“百户千头奶牛工程”是一举三得。第一,能使农民致富。第二,牛多肥多,肥多粮多,还能实现秸秆过腹还田。第三,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如何保护农民积肥的积极性?市里正酝酿优惠政策……
在采访中,不少农民对交通管理部门收费问题提出意见,农民说,我们进城淘粪是季节性的,可机动车一进城,交通部门就要我们交全年的费用,这合理吗?
记者就此问题请教了主抓农业的副市长贺锐。贺副市长说:“巧了,昨天就有犁佳皂镇的四个进城淘粪的农民因过桥交费的事,把粪车开到市政府,找我‘告状’。按城市交通管理规定,机动车过桥应该收费,但考虑到农民的收入状况和鼓励农民进城积肥,我给交通局打个电话,放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