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二七”老工人在新的年代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2-07
第2版()
专栏:

“二七”老工人在新的年代里
新华社记者 袁蓬
今天在郑州铁路管理局各单位里,还有许多在三十一年前积极参加“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他们当年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作过英勇斗争。今天,在国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年代里,虽然这些老工人大部分已经须发苍白了,可是他们大部分仍然坚守在生产岗位上,把晚年的全部精力贡献给国家和人民。
在郑州机务段工厂,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戴着老花眼镜的老工人,他开着全段最大的一部机床——能刨刮一丈多长工作物的大龙门刨。这个人就是“二七”罢工时的工人敢死队员王荣才。他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早以前,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就劝他按照劳动保险条例退休养老,可是他总是拒绝,他说:“你们别看我年纪老了,我的精神不老,技术也还在,只要我活一天,就要为新社会的建设出一把力,不能落在青年人的后边。”的确,王荣才的工作干得不错。四年多来,他在郑州机务段没有出过一件返工活。相反地,他做许多活所需要的工时是一年年地缩短了。比如他现在刨刮机车上重要部件导板所用的工时,就比一九四九年差不多缩短了三分之二。其他“二七”老工人的工作,也都像王荣才那样获得显著成绩。“二七”大罢工时的京汉铁路郑州工会庶务副主任刘桐,现在郑州车辆段钳工班负责检修螺丝的工作。而且工作做得很好。郑州车辆段钳工班班长楚伯超说:“解放几年来,郑州车辆段从来没有因为刘桐的螺丝修不出来影响过出车。”刘桐的工作是相当艰难的。因为郑州车辆段的套螺丝机床现在还不够用,刘桐干活是用手工,他每天站立在工作台旁,用双手扳动着螺丝刀架子,有时身体累得很疲乏,可是他始终没有懈怠过。刘桐说:“工作累不累呢?真累。可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好比上高山,要怕累,山就上不去。”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鼓舞着所有“二七”老工人,他们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二七”老工人李伦谦,原来在郑州车站的调车机车上烧锅炉,有一次因为修理机车碰坏了腿,不能再在机车上爬上爬下地干活了,上级就在去年年初调他到郑州机务段工厂烧茶炉。李伦谦烧茶炉,一个人要供给全厂几百个职工开水。他干这个工作,也像过去当机车司炉时候一样认真负责。郑州机务段工厂的制度规定,职工们是在每天上午八点钟开始上班,李伦谦在每天早晨五点钟就来到厂里生火了;晚上,李伦谦又比所有的职工走的都晚。他常说:“只能叫水等人,不能叫人等水。”有时候他还亲自把水送到车间或办公室,免得职工们来回跑着取水,耽误生产。当人们称赞李伦谦工作精神时,他总是谦虚地说,做得还不够好。
“二七”老工人们不仅把本身负责的工作做好,而且都非常关心别的职工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要靠大家的力量。在这方面,郑州机务段机车甲检台上的工人,非常感激
“二七”老工人郑国钧对他们的帮助。郑国钧本来是制动组的钳工,不直接在甲检台上干活,可是他对于在他的工作地附近的甲检台的工作时常留意。有一次,郑国钧看见甲检台正在起架机车,甲检台的四根丝杠有三根都在向上升起,有一根丝杠却在中途出了毛病,停止转动了。这个情况如果晚发觉一会儿,上边的机车就要翻倒下来,不仅要摔坏机车,而且要摔坏工人,由于郑国钧及时发现立即提醒甲检台工人的注意,就避免了这个大事故。
“二七”老工人还帮助年轻的新工人学习技术。像前边所说过的七十岁的老刨床匠王荣才,就曾经教导好几个学徒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刨床操作。经王荣才亲自教育出来的青年刨工刘家振,现在已经参加了东北某重工业工厂的建设。郑州机务段锅炉班老工匠、“二七”老工人刘志清,在解放后几年来,已经培养了五个学徒成为三级或四级工匠。刘志清的大徒弟、出色的铆钉工匠邓康贵,已经参加了湘江大桥的修建工程,现在又在建设汉水大桥。刘志清另外四个徒弟有的调到了铁路系统其他工厂做工,有的已经出国帮助朝鲜人民的恢复经济建设工作。
爱护国家资财,积极贯彻经济核算,也是“二七”老工人的一个特点。如刘志清,他每天只要工作稍有个空闲,就要在车间和场院里四处搜寻,看有没有浪费现象。他看到有机械设备在场院里放着,怕生锈,就找人把它抬到库房里。他看到有些工人在工作中不大爱护材料,就提出严格的批评。为了反对浪费,有时,工厂的负责人没有及时接受他的合理意见时,刘志清就一直写信告到中国铁路工会郑州区委员会的主席和部长们那里。刘志清常常对人说:“你要糟塌工厂里一点材料,比糟塌我家里的东西还令我心疼。”像刘志清这样高度爱护国家物资的品质,对所有工人都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