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外国通货膨胀纵横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2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述评

  外国通货膨胀纵横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余永定
编者按:通货膨胀是货币流通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它的发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抑制通货膨胀要靠全社会的努力。
当今世界经济已日益国际化,通货膨胀作为一个世界性经济问题更为各国所共同关注。尽管各国经济情势各异,但各国都普遍把保持低通胀下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自己首要的经济政策目标。它们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一种世界财富,对各国不无借鉴意义。
                  
自60年代中期以来,通货膨胀逐渐变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越南战争,特别是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开始上涨。例如,1972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3.4%,1974年跃升到12.3%,1978年为9.0%,1979年和1980年又分别上升到13.3%和12.5%。在从1979年到1982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都在10%左右。
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一般在5%到20%之间。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开始大幅度上升。从1974年到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在30%以上。8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例如,1984年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高达百分之四万。只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通胀形势才普遍开始好转。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起”两种类型。所谓需求拉动是指经济的总需求超过生产能力而造成的物价上涨。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开支等项需求构成的。对应于确定的生产能力(或总供给),一种需求的增加必然伴随其他需求的减少,否则就会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增加政府开支而不相应增加税收,就会造成财政赤字。如果政府财政赤字是通过向公众出售国家债券来弥补的,政府开支的增加意味着公众消费需求的减少。总需求没有增加,因而也就不会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所谓成本推起是指直接因工资或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物价上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所引发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起”的典型事例。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起”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动,螺旋攀升的。60年代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造成的,70年代和80年代初,则主要是成本推起造成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则主要是需求拉动造成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程度不同,对其通货膨胀的原因难于作简单概括。但一般来说,消费和投资过热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也是需求拉动式的。在改革初期,由于让利放权,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中央银行开足马力印刷钞票,从而导致物价暴涨。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各国通常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或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双管齐下。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越来越注重抑制通货膨胀,即便为此付出高失业率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80年代末,当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率重新上升时,许多西方国家政府采取了力度很大的紧缩政策,特别是大大提高利率以抑制过热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只是当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趋势已确定无疑的时候,它们才开始把利率慢慢降下来。在1994年的经济复苏过程中,由于担心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惜减慢复苏速度而6次提高联邦基金利息率。
过去3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大敌,根治通货膨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下大气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