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咬文嚼字”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2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茶楼

  “咬文嚼字”感言
刘金
近20年中,报刊出版物上的错别字越来越多,以至于泛滥成灾,到了“无错不成书”的程度。即使编校质量属于佼佼者行列的报刊,错别字也不鲜见。虽然并非全属写者和编者之过,但错字终究是错字。
对报刊书籍上的错别字,过去零敲碎打地做了一些曝光和订正的工作,但似乎引不起有关人员的注意,收效几乎等于零。有些错别字,早已被不止一次地曝光过、指正过了,但报刊若无其事,依旧频频出现。如“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早有人写过文章,指出它源于苏轼的词:“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盖黄花到明日就萎了,所以“蝶也愁”了。近年不知怎么一来,“明日”被纷纷改成了“昨日”。就在最近六天内,我在两家日报上接连看到了两个“昨日黄花”。其一云:“而如今这(指文身)已成昨日黄花了。”大概作者和编者都以为,只有昨日的黄花到今天才成其为过时之物。殊不知这么一改却背离了苏轼“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原意。
有感于零敲碎打地曝光和指正出版物中的错别字无济于事,我于三年多前在《新民晚报》上提出了《一个忽发奇想的建议》,即办一张全国性的专门搜集、曝光、指正出版物上错别字的《正字周报》。并且希望:《正字周报》倘能办成,作者、记者、编辑、校对以及其他做文字工作的人最好作为必读之报,人手一份。倘能这样,期之五年,逐步减少以至消灭出版物上错别字,庶几有望。文章发表后,曾收到两位读者来信,对我的“忽发奇想的建议”表示赞赏和支持。其中一位甚至提议和我合作创办《正字周报》,我没有答应。
弹指间三年多过去了。我这个“忽发奇想的建议”早已被读者遗忘。令我大为高兴的是,上海文化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一个《咬文嚼字》丛刊。据《编者寄语》说,丛刊本着与人为善的宗旨,意在将报纸、刊物、图书、广告、影视、广播中的一切语文差错咬嚼、辨正之。通过咬嚼与辨正,借以达到传播语文知识、提高读者语文文化水平,促进祖国语文规范化和纯洁化的目的。——我相信,《咬文嚼字》丛刊本着这个宗旨认真办去,对纠正出版物和社会上语文混乱状况,总是会有成效的。
国家语委主任许嘉璐先生在《贺〈咬文嚼字〉创刊》文中表示:对“许多学者、编者辛辛苦苦地‘咬’、‘嚼’的实际效果,仍存有疑虑”。许先生的疑虑是实在的。因为,《咬文嚼字》办得再好,如果广大的写者、编者、校对者不屑一顾,不去读,那有什么用?那还不是你归你苦苦“咬嚼”,我归我信笔挥洒?错别字满天飞的状况如何能够改观?这样一想,我又要重提我那“忽发奇想的建议”了:希望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某些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