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本报邀请一些部门主要领导同志座谈科技与发展第一把手要抓好第一生产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3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邀请一些部门主要领导同志座谈科技与发展
第一把手要抓好第一生产力
本报讯如何把科技工作继续推向前进,更加迅速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报于3月2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邀请了部分中央部委、国有大型企业主要领导同志以“第一把手抓好第一生产力”为题举行座谈。与会者从当前科技的战略地位、科技的巨大作用、科技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出发,一致认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第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科技工作,关心科技人才,并在实践中真正建立起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才能把重视科技的思想落到实处,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化工部部长顾秀莲、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中国专利局局长高卢麟、首钢总公司总经理罗冰生以及北京希望电脑公司总裁周明陶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亲笔为座谈会写了信和书面发言。本社社长邵华泽主持会议并讲话,副总编辑李仁臣出席了会议。
    把狠抓科技的思想落到实处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已经上升到第一位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放大和倍增作用,是历史上几次工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
当前,国际上经济科技竞争激烈,许多国家都在谋划抢占21世纪制高点。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第一把手必须有这样的紧迫感:今天落后一步,今后就要落后数年;必须树立起在新形势下狠抓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责任感。
以往,大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更多地体现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上,强调以短时期内的实绩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领导干部忙于抓指标、定任务,科技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其结果是,虽然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科研机构克服各种困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仍然是比较低的,一些科研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甚微,或者没有被有效地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去。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经济的进步没有得到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持,科学研究又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只能减缓甚至陷于停顿。
领导干部重视科技,必须真正走到科研人员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引导和协调好科技人员与经济工作者的关系,加强切合实际的宏观决策,把狠抓科技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
第一把手抓好第一生产力,就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按照科技自身的规律,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
与会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明确提出建立把科技成果推向社会、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激励机制,在于它力图推动激发各行各业的创造力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于它最终建立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科技经济运行机制。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应着重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入手,建立新机制。
成果转化机制是科技经济结合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一要抓好科技进步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的结合。通过制定技术进步政策引导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鼓励企业运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达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的;二要抓好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的结合。围绕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改变过去那种低水平重复的状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三要抓好引进硬件与引进软件的结合。不仅要重视关键设备和装置的引进,更要重视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引进,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出口的新机制;四要抓好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的结合。科研成果要直接与企业见面,创造条件吸引科研院所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也可以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等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的要求,加速科研机制的转换,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在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上,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在科技决策的导向上,在科技立法上等担负起组织、协调、引导、服务的重要职责,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重点抓好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
在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相对富足的知识产权,谁就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努力促进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同时,创造知识产权是至关重要的课题。面对科技发展的激烈竞争,与会者指出,创新比跟踪重要得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优先发展的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投入的强度有所减弱,不少研究单位陷入困境,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改变。
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加强投入之外,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国内对已有知识产权的利用相当有限,不少研究部门在进行着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这些重复研究,抢走了知识创新的资金,大大稀释了国家有限的科技投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有效利用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信息,可以节约60%的科研时间和40%的科研经费。现在中国对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只有20—30%。最近国家科委提出要在2000年把利用率提高到60%。与会者认为,如果不靠第一把手来抓,要达到这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当务之急是,由领导部门牵头,迅速建立起科研部门与产业部门沟通的渠道,这对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反对重复研究,并不是反对科学研究领域内的“百花齐放”。当前在科技发明方面存在两种应该引起注意的倾向:一方面,发明者的专利被许多人无偿利用;另一方面,有的发明者在取得某一领域的突破后,对后起的改进和提高者进行打击和压制,试图在这一领域实行垄断。这两种倾向都应予以坚决克服。否则,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就无从谈起,科技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损害。
  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抓好科技第一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抓好对人才的培养、任用和保护。
与会者对科技人才问题表现出一致的关切。他们认为,党政第一把手应该从自己做起,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应该发扬学术民主,贯彻“双百”方针,创造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帮助科技人员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当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
在我国的科技部门,尤其是在一些基础研究部门,许许多多人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的工资收入和工作条件大概只有国外科研人员的几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但他们要做的却是与国外同行水平相当或基本接近的工作。尤其是一些老同志,他们可以说是中国最有知识、最有经验的一批人,对于这些人,在资源配置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既要让他们让出一部分任务,以利于年轻同志的成长,又要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减轻他们的失落感。
在培养年轻人的问题上,与会同志认为,有一些观念必须澄清。现在,“跨世纪人才工程”正在各地各部门取得进展,对鼓励和帮助年轻人的成长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让大家认识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是对未来领导人才的静态指定。年轻只构成接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没有良好的学风和较高的道德水准,没有谦虚的作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现在被选拔上来的人才,将来也不可能走上领导岗位。而通过努力,现在没有被列进人才计划的人也有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