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公众天气服务”——今年世界气象日的话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公众天气服务”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话题
本报记者谢联辉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公众天气服务”。
大气的行为、天气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格局,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地球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天气形式都与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天气形式相关。为了加强天气测报工作,各国气象部门通过世界气象组织的“天气监视网”联接在一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合作态度对全球大气进行观测、监视、预报,使人们少为灾害性天气付出代价。
近几年,世界各地雷暴活动的24或48小时预报比过去可靠得多;热带气旋增强和移动的24小时预报愈来愈可靠,一般能在两三天之前作出预报;5天中期预报,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例行预报业务,准确性比四五年前的3天预报还好;飓风、洪水和其他强天气警报,已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为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人们非常熟悉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电台、报纸、电话自动答测系统、天气预报警报系统、微机远程显示终端等多种公众服务方式相互补充,开始呈现综合效益。据1994年我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公众调查,全国平均每天有10.4亿人次收看收听电视台和电台的广播,其中80.8%的公众对天气预报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电视天气预报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据抽样调查,全国公众气象服务的年效益可达90亿元。
随着现代设备的完善和制作节目的手段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改进,并且把节目内容同气象科普知识融为一体,使观众感到更加可亲、可信。现在,国家气象中心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不仅由原来的黑白改为彩色,由每天只播出一个节目发展到每天制作10个节目,同时由7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而且还在节目中定期或不定期播放“24个节气”、“候(5天)旬(10天)、月天气气候评述”、“防灾减灾”、“气象与农业”等内容,以提示人们关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去年7月12—14日,一场暴雨袭击黑龙江省。延寿县气象局根据预报结果,提前使气象警报网进入警戒状态,在洪水把全县电话线路冲坏后的危急关头,该气象局配备有对讲功能的警报网络系统担负起县委县政府指挥抗灾救灾的重任。
8月,第17号台风横扫浙江大地,各级气象台17日开始发布台风消息,19日早上发出台风警报,并建议各级政府做好防台风准备。由于预报及时,台风登陆时间、移动路径以及风雨强度预报准确,为各级政府组织百万军民整修加固海塘、海堤、水库,及时转移危房住户,赢得了时间。
在我国,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60%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市人口集中的加剧,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绝对值愈来愈大。统计资料表明:1982年,平均每个台风造成的损失不足1亿元,而1990年则超过9亿元。近几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系统,一直把完善各级领导指挥生产、防灾减灾的决策服务放在第一位。目前在22个省(市区)气象局建立了70多个连通省(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微机远程服务终端,国家气象中心建立了中南海气象服务系统,可以准确及时地为领导提供防灾减灾决策重要依据和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重要信息。有偿气象服务领域已经扩展到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海洋、环保、保险等100多个行业和部门,与10多万个用户签订了服务合同。全国已经建成天气预报警报发射台1874个,接收机用户达8.7万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