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巴林银行倾覆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3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巴林银行倾覆记
本报记者许世铨
  巴林留遗产教训加经验
巴林破产的悲剧在世界金融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人们纷纷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大洋彼岸的美国反应迅速而广泛。3月5日在佛罗里达举行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年会,也成了巴林事件的讨论会。从主席格林斯潘到金融家和学者都发表了看法。人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置巴林于死地的衍生证券上。在巴林之前,加利福尼亚最富有的橙县的财政部门也因为做衍生证券交易而宣布全县破产。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至今余波未平。银行、企业因此而倒闭的每年都有。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多数人认为,衍生证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是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特点是快速、灵活、省钱,在当今通信技术高速发展、金融市场日趋全球化的情况下,它是一种便捷的工具。正因如此,衍生证券已发展到几百种,而且新产品还在继续出现。出于同样的原因,衍生证券也更多地被用来投机,因而也不断地造成悲剧。格林斯潘不无诙谐地说:“巴林事件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在过去25年中,亏损的‘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25年前你亏损得再快,也赶不上今天有了这种绝妙技术的人的亏损速度。”他认为,对待衍生证券这种金融工具的正确态度应该像对汽车司机要进行安全教育一样。进行这样的交易时,银行、经纪人和投资者都应遵守规则,把好方向盘,掌握好速度,防止在急刹车时伤了自己。很明显,巴林破产一方面是里森的错误,但巴林失于管理则是更重要的原因。当然,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来说,衍生证券这些科技含量高的金融工具是很大的挑战。华尔街的一位专门从事衍生证券工作的经理就对记者说过,他所设计的产品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老板是不懂的。如果管理不好,很容易出乱子。
巴林破产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然而,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它们的衍生物,都是流动性极大的投资,天生下来就带有投机性。实际上,全世界数万亿美元的证券投资的90%以上都是在投机。因此,做衍生证券交易而破产的事今后还会发生,巴林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本报纽约电)(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