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苦学”何如“乐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坛纵横

  “苦学”何如“乐学”
李新彦
当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人们认为,那种“书本堆成了山,书包压低了肩”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
然而,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比如,有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和家长)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苦差事,历来成大事者,都是先吃苦后成才的。因此主张学生“苦学”。
是的,我国历代的传统教育都是推崇“苦学”的,史书上记载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苦学”故事: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范仲淹“贫而力学,断齑画粥”等等,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发奋苦读,孜孜以求。但是,人们在褒扬前贤们“苦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他们“乐学”的一面。须知,历代先贤皆志存高远,视事业为生命,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苦为乐、化苦为乐的。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大兴“乐学”之风。一代宗师孔子则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指的就是兴趣和爱好,即为“乐学”。
学习的兴趣又叫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反之,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便感到厌倦,感知、记忆、思维等一切认识活动都会处于抑制状态,学习效率就低。对于生性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当代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情绪高涨、轻松愉快的儿童比情绪低落、忧郁愤懑的儿童,在学习分数上至少高出20%。
有副相传已久的对联,叫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是学习一要勤,二要苦,固然不无道理。但上海一师附小的领导和教师却更欣赏另一副对联:“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虽只是两字之差,却道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思想。他们一改传统的“苦学”为“乐学”,实行“愉快教育”,提出“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鼓励提问、鼓励辩论、鼓励学生有主见、有创见”的三多三鼓励原则,通过开展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愉快教学和愉快活动,以启发探索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思维,再通过实践操作验证思维成果,使学生的思考从“疑”走向“混沌”,从“混沌”走向“澄明”,在“豁然开朗”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对知识的热爱。学校变成了少年儿童健康愉快成长的乐园。今天本报报道的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和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的做法也都说明,“乐学”比“苦学”更胜一筹,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诚然,我们倡导“愉快教育”、“乐学”教育,并不是反对学生刻苦学习,而是强调不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就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诱导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有了“乐学”的性趣,再引导儿童勤学、刻苦地学。这里关键是提高儿童对学习的积极认知和理想抱负水平。学生有了理想抱负,有了追求,勤奋刻苦地学习便是自然的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