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滁州:充实完善“大包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滁州:充实完善“大包干”
陈兆钧
17年前,安徽滁州市凤阳农民冒险实行“大包干”,迈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此后,农民兄弟并没有止步,为充实和完善这项改革而苦苦探索。近两年,又把土地流转机制引入“大包干”,把土地使用权引入市场,较好地解决了承包地在新形势下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承包地的缺憾
“大包干”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土地和农民捆在一起。但缺憾也在这里:土地承包到每家每户,流动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机制遇到了一些令人棘手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
农户人口不断变动,而承包地却不能随之流动,出现了一些人有地种不完,一些人想种没地的现象。
区域化种植,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需要土地在一定范围内相对集中。而“大包干”却是“家家包地、户户种田”,一户数块,零零碎碎。
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一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承包地却像影子一样甩不脱……
  给土地贴上“价格标签”
针对这些问题,农民们采取的办法是,在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贴上“价格标签”有序交易。主要做法有以下5种:
明码标价,公开发包。在进行第二轮承包时,各地都给土地明码标价,公开发包,实行竞争。做法是把土地分成“口粮田”和“租赁田”两种。口粮田仍按人分配,租赁田则划定等级,明码标价,按照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原则,公开发包,实行租赁。租赁合同详细规定了土地的租金、承租对象、租金兑现的时间和方式等内容。租金收入主要用于国家税赋、提留统筹、村级公益事业开支等。先由本村本队人员投标,无人揭标的土地向社会招标。
连片租赁,集中经营。来安县相官、水口等4个乡镇的农民有种植大蒜的习惯。近年来,县里有关部门出面协调,将这些乡镇集中连片的8万亩农田统一安排为区域性大蒜生产基地,分别交由各乡镇蒜业公司经营。蒜业公司以每亩每年150—300元的不等价格,向农田承包者租赁经营权,全部种植大蒜。
有偿转让,有序流动。滁州交通便利,离南京、合肥等大城市较近,农民务工经商历史已久。早在80年代末,许多农民就悄悄地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自己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市里作出决定,把农民这一做法合法化,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有序流动。此后,每年约有60万富余劳力,部分或全部地对承包土地进行有偿转让,自己则无牵无挂地远走高飞。
折股投入,按股分红。滁州市有易涝易渍土地50多万亩。近几年来,这些地方的农民引入股份制,掘地为池,发展水产养殖。做法是先对项目进行资金测算,再对土地使用权及其它现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资产评估,连同筹集的资金,累计划股,折股投入,按股分红。
拍卖“四荒”,50年不变。滁州有尚未达到很好开发的“四荒”(荒山、荒岗、荒坡、荒滩)地70多万亩,为了让“四荒”地变成“四宝”地,市委、市政府几年前制定了“拍卖‘四荒’使用权50年不变”政策,鼓励农民开发“四荒”。谁开发,谁受益,可以继承,50年不作变动。政策出台不到两年,近50万亩“四荒”地即得到初步开发。
  价格牵着土地走
流转机制确立后,先前土地承包中的有关问题迎刃而解。农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调整土地使用权,有地种不完和想种地没地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土地使用权通过市场流向种田能手、务农大户。弃农经商、务工和经营百亩以上土地的农户,在滁州大地上成为寻常。
土地资源在裂变中重新组合,实现了最佳配置。80多个高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相继建立起来,吸纳土地30多万亩。基地高投入,高产出,亩均收入均在千元以上。土地集中连片,使用权高度统一,解决了承包地支离破碎的问题,为集中管理、技术指导、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条件。
价格牵着土地走,土地载着价格流,驱使农民精心经营土地。来安县水口、相官等乡镇的蒜业公司均有经理、会计、技术员、供销员组成的“一条龙”服务组织,对大蒜生产精心安排,周密核算,降低成本,实行企业化管理,并设立了大蒜研究机构和运销、技术服务组织。他们与东北、华北、上海、广州等地商业组织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去年销售蒜苗、蒜头3500万公斤,亩均增收180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