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为名牌造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5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名牌大家谈

  为名牌造势
合肥市副市长田景朝
创名牌本身是企业的行为。但政府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看。如何营造名牌产品成长的市场环境,不仅是企业的事情,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情。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牌的成长首先是企业干部职工的心血浇灌的,但是经验也告诉我们,仅靠企业的努力总显得势单力薄。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合肥地区过去名牌产品很少,现在有了“美菱”、“荣事达”、“神鹿”、“芳草”、“天鹅”、“挖掘机”、“飞虎汽车”等知名度较高的产品,但仍然未形成群体优势。
地方政府在营造名牌产品成长的环境方面大有文章可作。首先要有适当的倾斜政策,对于质量好、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要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大力扶优限劣,敢于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吃偏饭,使名牌产品成为本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量级选手”;其次,加强法治,通过严格执法,净化竞争环境,使名牌产品免遭假冒之苦。如果说创名牌主要靠企业的功夫,那么保名牌单靠企业则是不行的,这正是政府有所作为的地方。地方政府要发展地方经济,不能不把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名优产品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认真常抓不懈;第三,当好企业发展名牌的后勤部。企业创名牌,不仅需要政府做宣传部,更需要在资源供应、信息交流、交通运输、技术开发、资金拆借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创名牌要走高起点高嫁接之路,政府还要在投资环境、信息引导、招商引资、市政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为企业做各种工作;第四,开放市场。名牌不是温室的花朵,要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才能成长为名牌。只在本地区“称王称霸”的产品也不是名牌,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迎接挑战。地方政府若以保护市场为名为外部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设置种种壁垒,绝不是明智之举。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实际上是保护落后,最终保不出“名牌”来。
地方政府要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发展地方经济,首先必须科学制定名牌的地方发展战略规划。这种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和优势分析、基本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和手段、战略重点、机构保证等。就合肥的情况而言,高科技和农业资源是其优势所在,如果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创出十大国际名牌(销售额50亿元以上)和40至50个地方名牌(包括服务行业、建筑业等在内),名牌产品(及服务)的产值就可达120亿元以上。如果制定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各省、市,各地区都在寻求自己的名牌发展之路。合肥的名牌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呢?我考虑应抓住以下几个步骤:
一、要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合肥的科学技术优势,对于世界先进技术的接纳和消化能力较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内最好的几个开发区之一,要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就要跟踪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引进90年代的最先进技术,这样才能占领技术的制高点,后来居上,以高技术水平、高质量开创名牌。
二、要把高技术引向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和国际技术水平相对接。这个接力棒传递不好,有可能使新技术半途而废,所以在嫁接问题上,要解放思想,要敢于把最漂亮的“企业”嫁出去,才能在技术和管理上相配成对,才能生出真正的名牌“儿子”。
三、消化吸收,再创名牌。国外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进入中国搞合资,一般都坚持用他们的商标品牌,理由是在市场上有知名度、有占有率、有销售网。国内企业在缺乏自己知名度、占有率、销售网的条件下,也往往接受这样的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情况不少,有的甚至放弃自己十几年辛苦培养的品牌(甚至已经是名牌)。但从实践的结果看,有的企业合资十多年,在国际市场上还是用人家的牌子,没有自己的商标,这不能不说是“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共谋发展,借鸡生蛋的思路上讲,嫁接最终还是要创出自己的名牌。
四、走向国际市场。我们拿什么走向国际市场,要拿出自己品牌的产品。嫁接本身是为了再创造、再开发,“早得贵子”。政府在介绍—引进—开发的创名牌思路上,始终要把握这个战略要点,最终创出合肥市站得住、叫得响的名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