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科学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学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
人民日报举办这样的活动,对于全社会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们中科院的领导班子深深认识到,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腾飞还是社会进步,都要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院是科学技术工作者集中的单位,怎么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是我们的一个主要职责。
我们一要调动科技人员为国民经济服务,二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要。我们现在能不能赶到世界的前列,关键在于我们掌握的知识产权在高新技术领域能占多少,再看我们能否将这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形成和创造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长远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研究机关,我们觉得这是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要抓研究工作,特别是带有一定基础性、长期性的研究工作。如果中国不在研究成果上站到国际前列,那么就在经济上也不可能站在国际前列。在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在中央、全国的支持下,在同样的经济水平下,我们还是有一支比较杰出的科技队伍,做出了很多很好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这几年转入市场经济后,因为这些工作必须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因为它不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是产生知识,往往不被人重视,再由于物价的上涨,尽管经过国家财政部很大的努力,但现在仍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特别是科学研究本身的部分。我们正在尽量地组织好我们的队伍,利用国家提供的支持,将他们组织到一些最重要、在国际前沿的项目中去。强调不要跟踪,而要创新,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觉得在当前为国民经济服务虽然很重要,但这个工作一点不能放松,要尽一切力量把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提上去,使得有更多的、将来对产业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的知识产权能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这是下个世纪中华民族是否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现在的确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我们存在很多困难。有些科技人员流失,有的流失到国外,有的流失到赚钱较多的行业,现在的科技人员生活得比较苦,但在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还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老中青科技人员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去奋斗。的确,现在的科技人员无论是工资还是工作条件,仅是国外的几十分之一的水平,而要做出同等或大体接近水平的科技工作,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借这个机会,希望新闻界的人士都来关心和支持这样一部分默默无闻地在那里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奋力工作的同志,特别是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老中青同志。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才。我们在1989年就商量从1990年开始将青年人才的成长作为科学院9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是考虑到2000年时中国科技的一些重担要转交到80年代培养的青年手中去了,因为原来五六十年代培养起来的人才到那时已接近退休年龄。这些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科学院已有3万名左右的80年代毕业生。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帮助他们,支持他们,使他们能更快地成熟和成长。因为对青年人来讲,光是年龄并不构成接班的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他们必须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高尚的道德和学风,这样才能在中国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团结成一个集体,到科学前沿上去奋斗。所以我们对青年要热情支持,另外还要严格要求。从中选拔出将来21世纪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新人,那么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跨世纪人才”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目前他们虽显露出成为跨世纪的人才的苗头,但到底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这要在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证明他是这种人才。现在只不过证明他有这种条件,如果给他更多一点条件,其中有些人就成长起来了,有些人最后可能被淘汰了,另外也有一些现在还没被选出来的,但经过实践、经过努力,他也许成长得很好。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容易把它变成静态的概念,以为是指定谁是21世纪的将才或帅才,就会一成不变了。我希望这个理解能通过新闻宣传纠正过来,因为这样对这批青年也有好处,不然选上去的就会很骄傲,没选上去的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我想不能这样,事实上也不能这样。但是确实有一批青年显露出他们的才能,也有一些人有比较好的学风和道德,将来是有希望的。我相信他们经过实践、经过锻炼,最后才能为社会和科技团体所识别和挑选,成为中国将来科技事业的骨干。
我们领导班子还关心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现有的科技人员是一支宝贵的队伍,因为他们长年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国家作了很多贡献,但是现在年龄已经偏大,在生活等各方面照顾得不尽如人意。我们要很好地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他们年龄虽然比较大,但他们是中国最有知识、最有经验的一批人才,还可以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不要有很大的失落感。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需要他们的知识、经验,所以,将来不仅要搞世纪人才这种工程,还要搞离退休人员或科研人员的工程才行,只有这样把老年、中年和青年都配置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那么这支队伍的成长就会非常顺利。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