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企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企业发展
首都钢铁总公司总经理罗冰生
首钢是始建于1919年的老企业,到1978年钢的生产能力只有179万吨,钢材117万吨,技术装备落后,有“冶金博物馆”之称。但到了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实现利税达到66.82亿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提高3.6倍和16.7倍,跻身于全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实力百强前列。我们厂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改革与发展中,紧紧抓住了依靠科技进步这把“金钥匙”。
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立足点。1978年首钢改革初期,工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效率低,消耗大,生产能力不配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开始,就把企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技术进步上,明确首钢必须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增加效益,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十几年来,我们结合大修,对钢铁生产的主体设备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做到大修一个就改造一个,改造一个就提高一个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效率、效益。我们的高炉相继进行了两次彻底改造,技术装备换了三代,一次比一次先进。1991年二号高炉结合改造采用了23项国内外新技术,1992年四号高炉采用了32项,1993年三号高炉采用了29项,1994年一号高炉采用了32项。目前,首钢的高炉全面应用了无料钟炉顶、顶燃式热风炉、多环布料、皮带上料、矮胖炉型、喷吹煤粉、全面计算机控制、高炉冶炼专家人工智能系统、闭路循环冷却系统、圆型出铁场、液压开口机、鱼雷型铁水车等,总体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高炉系数1994年达到2.28。我们原来的烧结车间能耗高、质量差、产量低、污染大,1982年结合大修采用了机上冷却新工艺和完整的铺底料整粒系统,并采用了大型电除尘和全面计算机控制等技术、工艺,投产后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能耗大幅度下降,而且环境得到了彻底治理。
我们在依靠技术进步的时候,首先上那些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项目。“六五”期间,首钢进行了58项重点技术改造,60%的项目是两年内收回投资的。“七五”期间,首钢完成了资金初始积累,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为了加速资金滚动增值,我们采取了分步改造、分步投产、边投入边产出的办法。如,炼钢的移地大修就是分三期建成的,建成一期就发挥一期的效益,收回一批投资,该项目建设期间就收回总投资8.2亿元的42%。1979年首钢改造项目平均每项投资只有17万元,“六五”期间平均为57.2万元,到“七五”上升到252.3万元。
立足于自己开发新技术,同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首钢在技术改造中培养、建立了一支专业配套、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和技术应用队伍,承担了首钢发展中的主要科研和技术课题。如我们对钢铁生产主体设备的现代化改造,每次都尽量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目标,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近年来首钢高炉大型化后,原来自己开发的无料钟炉顶单环布料已不适用,1992年在四号高炉大修中,首钢设计院重新设计了多环布料的无料钟炉顶,在地面进行了一比一实体模拟试验,其中控制软件达到了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建立专群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随着首钢科技开发整体实力增强,基层厂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组织管理体制,实现专群结合,加速科技向生产工艺、技术、产品的转化。1991年首钢建立了以二级公司为主体、以生产厂矿为基础,延伸到生产一线的上下结合、专群结合的科技管理和研究生产一线的上下结合、专群结合的科技管理和研究开发新体制。总公司设立技术部,二级公司设立专门技术研究机构和科研实体,基层厂矿设立专业研究所,车间成立群众性技术攻关小组。全公司科研机构从20个增加到72个,主要有首钢设计总院、冶金研究院、钢铁研究所、特殊钢研究所、微电子研究院等,形成了几千人的科研队伍。通过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运用科技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增强,课题结构基本形成从短、平、快,到综合性高技术的梯度,每年组织科研技术攻关课题几百项。实行生产科研一体化以来,共组织开展科研项目1128项,取得科技成果208项,其中86项获部市级以上奖励,使生产上一批急、难、新科研项目得以迎刃而解。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