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我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5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小西甚右卫门
扩展交流领域
1978年4月,一个大型访日代表团的秘书长吴曙东先生(LT贸易开始以来的旧交)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就有关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内容征求我的意见,我提议说:“不能仅体现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上,而应该把贸易这一重点转向积极引进外资、开展技术交流以及留学生的互换等方面。通过这些交流所形成的一体化关系,将会从结果上筑起日中友好的坚固基础,进而建立起两国在经济上的命运共同体。”后来得知,我的这一意见被原封不动转达给中国领导人。当年10月,邓小平先生访问日本,两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四化建设总方针的确立,日中间前所未有过的经济交流也终于成为现实,其必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迅猛发展的形势为日中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交流的质与量、节奏和速度方面与时代和两国关系的发展相适应。从1981年以来,我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企业和医学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力图随着中国四化建设的步伐加快速度扩大交流面。同时还穿针引线,促进日本议员、商界和企业界的友好人士来华访问、合作和投资,借以增加日中间经济交流合作的力度。另一方面,日中友好蓬勃发展的形势要求经济交流必须与友好工作相结合。这两个基础环节如同动力杠杆,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中国儒家“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事信条仍然适用于中日友好关系的维护和发展。我个人也感到经济交流必须首先适合对方国情、回答友人之所需,必须行之有效地解决对方困难。为此,我在实施全面交流的基础上,遵循廖承志先生的遗言始终把与中国四化建设息息相关的人民健康的医学交流作为重点,并且把血液学和免疫学中心课题作为重中之重。我曾在中国、日本、法国举办过10余次日中、日法、日中法不同形式的免疫变态反应国际研讨会,尽力资助更多的中国学者参加,希望缩短中国与世界先进科技的信息距离;编撰发行以卫生部为中心的日本各大学与中国医学专家之间的唯一官方医学杂志《素志兰》,力图增加医学交流的辐射面;在上海定期举办国际学术报告会,以促进中国基础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为促使日中医学界的密切合作,共同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从1982年开始每年招收中国留学生,并设立奖学基金。在中国设立“小西防治艾滋病基金”,在上海专门成立“中日血液学免疫学研究中心”等,以便中国医学界与世界接轨。1991年,我应中方的请求,在上海完成了现代化血液制品成套生产设备的技术转让,缓解了中国血液制品供应紧张的局面,推动了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完善生产体系的步伐。(二)
作者简介:小西甚右卫门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特别是对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作出重要贡献,1993年获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卫生奖”。小西甚右卫门先生现任日本脏器制药株式会社社长、日本小西国际交流财团理事长、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名誉理事等职。(附图片)
1991年5月邓颖超在中南海与小西先生亲切交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