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不屈的乐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5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不屈的乐章
肖勇
1941年7月,希特勒为了夺取列宁格勒,命令冯·莱布元帅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8日,德军攻占施吕瑟尔堡,从而开始了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围困。此际,有位作曲家仍留在城中,他曾两次谢绝随音乐学院疏散到中亚地区的安排,一方面积极参加民防组织的活动,另一方面加紧进行音乐创作。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
9月17日,肖斯塔科维奇应邀去电台发表广播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一小时前,我完成了大型交响乐的第一二乐章,如果情况允许我把三四乐章也写完的话,这部作品就叫《第七交响乐》……我们的城市生活还要正常地进行下去!我们斗志昂扬地站着,我一点也不为生我养我的列宁格勒感到悲观失望,虽然局势是紧张的,但我的全部工作和生活是与列宁格勒共存亡。”
希特勒发誓要将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掉,敌人的大炮和飞机每天向这座城市狂轰滥炸。城内的食品供应极为短缺,人们因饥饿而变得衰弱。但作曲家却顽强地坚持写作,他要用音符去表达人民对法西斯的愤怒和反抗精神。《第七交响乐》的开头,描绘了俄罗斯鲜花盛开的和平景象。接着,预示着不祥的小军鼓敲击声突然闯进明亮的音乐中,一个威胁性的异样动机很快膨胀起来,构成了那非人性的、庞大的、破坏性极强的形象。此刻,你听到的是:战争机器开动了,呼喊声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两大阵营作殊死的搏斗。然而,光明必将代替黑暗,在历经磨难之后,和平的乐声终于再现。肖斯塔科维奇写作这部交响乐时,迎来了自己35岁生日,他与几位好朋友用一瓶伏特加酒和一些黑面包皮、土豆聚餐,表示庆贺。
1942年8月9日,一个宏亮的声音通过广播响彻列宁格勒上空:“今天是我们城市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日子。再过一会儿,你们将听到我们伟大的同胞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第七交响乐》能在被围困的城市中演奏,是列宁格勒人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的勇气与胆量、他们的必胜信心、他们为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见证。”据说,当时列宁格勒广播乐团仅剩下15名团员,其他团员不是在战斗中牺牲,就是饿死、病死。为了举行首演,前线司令部命令部队中的音乐工作者迅速赶往指挥家伊利亚斯基那里报到。驻军将士还发起了一个特别攻势,在音乐会前把敌人的火炮打哑,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美国和英国的广播电台转播了这一不寻常的乐事,在欧美广大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乐谱送往国外后,几家著名大乐团竞相演出,结果托斯卡尼尼执棒的美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率先奏响。诗人卡尔·桑德堡写道:“我们听到了你——肖斯塔科维奇,夜以继日地坐在那里谱写一曲诉说这个故事的音乐。你的音乐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不会失败的,也不会被征服的。”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在俄罗斯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性作品有《第二交响乐》(献给十月),《第三交响乐》(五一),《第十二交响乐》(1917年),《第十三交响乐》,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清唱剧《森林之歌》,他还曾为《攻克柏林》、《伟大的公民》、《青年近卫军》、《牛虻》等电影配乐。肖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50年以来,他先后获得瑞典皇家学院荣誉学位、英国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法国文艺骑士勋章、芬兰西贝柳斯大奖、墨西哥音乐学院教授、美国科学学会会员、奥地利莫扎特纪念奖等殊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