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偏远村庄的“城市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6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偏远村庄的“城市梦”
本报记者李而亮
三年前,当河南新密市最偏远的村庄——苟堂乡关口村提出“奋斗五年,实现关口城市化”的目标时,不少人认为是异想天开。而两年后的今天,这里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早春二月,记者来到关口,尽管眼前的景象与我们身边的城市形象相差甚远,可一个普通行政村的农民显示的气魄,还是让我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进入村子,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铺展开来,道上竖起了大伸臂的路灯。路两旁布满了商品门面房,各种招牌广告格外显眼。村中心是占地一百多亩的关口贸易城,“城”里熙熙攘攘的商贩不仅占满了七百多间房子,路上也挤满了地摊。“城”内还有饭店、旅馆、歌舞厅、美容店和就在内陆许多城镇也不多见的桑拿浴。这个由村投资六百多万元刚完成一期工程的贸易城,尽管开业不久,但已经吸引商户及流动摊位上千个,每天来此交易者三万多人,成交额最高日达四十万元。在村干部的引导下,记者还参观了村里规划的工业区、生活文化区和农业区,除了现有的十六个企业外,村医院、幼儿园、学校、公园和一批工业项目正在建设中。
说起“城市化”这个宏大目标,村党总支书记苏遂旺显得踌躇满志。该村距离新密城区有二十五公里,有其地理上的劣势,也有着“鸡鸣三市”的优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关口人发现,在这偏僻之地,正缺乏一个与城市联接的、承上启下的小城镇。一九九二年他们聘请有关专家,围绕城市化目标进行了全面论证,制定出八个方面二十六个城市标准指标。城市化,变成了八百一十七户村民明确的蓝图。
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对中部广大农村来讲,是梦寐以求的理想。有魄力、有远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哪儿来那么多钱?尽管关口村一九九三年步入了亿元村的行列,但要营造小城镇,经济实力毕竟有限。原来,他们的许多项目,是与几个城市的企业或是联营、或是办分厂、或是来料加工引进的。我们参观的饲料厂,投资二百六十五万元,其中二百三十万元来自郑州市,村里投资的三十五万元还是以土地作的价。企业投产后,他们又以股份制形式,大厂“生”小厂。刚建成两年的新密第二建材厂,去年又新上了千头养猪场、出口桐木加工厂,最近上了面粉厂。全村十家资产达到一千五百万元的企业,贷款总共仅三百万元,其余全是引进、自筹和入股资金。就连医院建设,全部设备和医务人员,也是从城里医疗部门吸引过来的。所见所闻,记者赞叹的不仅是关口人的聪明,更感慨他们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的诚心和韧劲。如果没有那种令“金石为开”的精神,哪儿来关口村“变魔术”般的变化。
离开关口村时,已近傍晚。记者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的姑娘小伙儿,骑着摩托、自行车,欢笑着消失在远近的农家里。一辆辆拖拉机,轰鸣着从田野归来。大路上,一群学生正在清扫路面……生活在自己建设出来的乡村都市中,对关口村人来讲,已不是遥远的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