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圳华侨城,不仅以“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点,引得八方客至,游人如织;更以其独特的思路和崭新的风貌,向世人展示着一种新的——华侨城发展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7
第2版(经济)
专栏:

  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圳华侨城,不仅以“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点,引得八方客至,游人如织;更以其独特的思路和崭新的风貌,向世人展示着一种新的——
华侨城发展观
高兴烈王茂亮
规划就是财富
1985年8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创立深圳特区华侨城,由香港中旅集团负责开发。地址选在深圳沙河。
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和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宣告成立后,一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深圳湾畔并未传来隆隆的推土机声,看到的只是一些种草栽树的人。
一时间,舆论哗然:“华侨城建设速度太慢;华侨城只会种小草不会建高楼”。
其实,从华侨城获准创立的第一天起,这里就开始了外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艰苦异常的“规划战役”。
华侨城的决策者们认为,科学的规划就是巨大的财富。华侨城的5平方公里土地,寸土寸金,一草一木都是国家的资产,任何一点浪费都是犯罪。他们审批的第一个“引进项目”,是以年薪11万美元的高价,聘来参加过新加坡国家规划的著名规划师孟大强先生作为华侨城的规划顾问。
当华侨城领导同孟大强先生一起踏遍了华侨城的山山水水之后,他们提出华侨城的城市性质,是“具有工业、商业、贸易、旅游、房地产、文化艺术等设施的综合开发区”。据此,他们还提出一系列以“环境第一”为核心的规划思想……体现这些思路的华侨城总体规划,先后邀请海内外数百名专家论证,十易其稿,于1986年6月编制完成,并很快获得市政府批准。
当规划终于出台时,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华侨城上的第一个大项目竟是在深圳湾边建一座园林式的旅游景点——“锦绣中华”。
舆论再次哗然:别的开发区都在大规模建商品房,卖“楼花”,大把大把地赚钱。你为什么放着“金娃娃”不抱,却要占地30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搞旅游?全国名山大川、真景实物的旅游业都在滑坡,你建个“小人国”给谁看?
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马志民力排众议。结果,当这个“窗口”一启开,立即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效应。海外旅游业人士称它创下了世界微缩景观的高峰。
华侨城的规划不仅完全适应今天的需要,而且还能保证在多少年以后不落伍。8年前建设的地下排污系统,已考虑到与10年以后的深圳市排污系统相衔接,当时铺设的管网如今只需联通即可。按50年一遇标准依山就势规划建设的防洪系统,经受住了多次特大暴雨考验。在这里,从未发生过因为规划短视带来的建了拆、拆了又建的现象。
  环境就是优势
紧追世界电脑之王IBM的美国康柏电脑公司(COMPAQ),在对世界好几个国家和中国几个大城市进行广泛考察后,去年6月作出最后决定,将其与四通公司合资创办的中国康柏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华侨城,理由是:华侨城环境一流!
华侨城自始至今一贯坚持认为,如同资本能赚钱,环境也能赚钱。
华侨城人所讲的环境,是包括自然环境、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住房环境、购物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医疗环境、人口环境、治安环境以及效率环境等等在内的环境系统素质。
华侨城创业伊始,与“规划战役”同时展开的,便是“绿化战役”。
华侨城成立后调进的第一批人中就有不少园林人才;华侨城创办的第一个国有企业,是专门负责绿化系统设计、建设与管理的专业公司——园林公司。如今,华侨城的绿化率已达43%。这对寸土寸金的开发区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
与绿化环境相互映衬的是卫生环境的改造。而华侨城的卫生环境建设,不只是停留在禁止吐痰、扫地抹窗的初级层次上,而是着力营造一种卫生文化。于是,出现了“锦绣中华”80个景点之外的“第81景”——黄积发管理的孔庙洗手间。当你步入这个洗手间,只见窗明几净、绿影婆娑、金鱼欢畅,但闻音乐绕梁、幽香阵阵,而且黄积发还始终微笑着为你递手纸、拧水龙头、喷香皂液,甚至梳头、擦皮鞋,这一切又都是免费的。现在,所有的洗手间管理员都需经黄积发培训合格方能上岗。
构建一个城区的良好环境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需要购物,华侨城便建设了一流的蔬菜副食品市场和几十间各类商店;人们希望安定,华侨城的几百名保安队员日夜为居民巡逻保安;人们需要医疗保健,一所由华侨城投资6000万元的高标准医疗中心正在抓紧筹建;人们需要体育锻炼,华侨城建设有多处体育设施,一座与港方合建的40道保龄球馆已经签约。华侨城先后投入教育的资金达1亿多元,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成人教育,再到大学——中旅旅游学院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结构就是效益
我们常说,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华侨城人则说,最大的经济效益蕴藏在经济结构之中。
华侨城创业9年,之所以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并且进入销售收入增长高于产值增长、利润增长又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原因就在于他们坚持和实践了“结构就是效益”的发展观。
华侨城前9年开发建设,共兴办了101家企业,形成了“以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模式。最终涌现出了享誉中外的康佳电子集团等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工业销售收入占华侨城总额的60%多。
华侨城的第三产业走的是以旅游业带动房地产等业全面发展的路子。“锦绣中华”开业一年就收回全部投资。接连滚动推出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圆明园”。占地近百万平方米,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化旅游景区,从而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繁荣,直接带动与之相关的宾馆业、商业、餐饮业的兴旺。在花园中建设的住宅商品房,成了抢手的俏货。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华侨城的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和工业的发展。
如今的华侨城正面临着世界各地开发区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经济结构升级课题。
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主任任克雷组织一批行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结构升级进行战略性研究后,开始实施五大优化结构策略:工业转型升级策略、引进国际大公司策略、旅游业深度开发策略、产业多元化策略和跨区域发展策略。当这些策略逐步付诸实施时,给华侨城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难以限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