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轿车进入家庭是必然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7
第2版(经济)
专栏:产业风景线

  轿车进入家庭是必然趋势
赵英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日益为国际、国内各界人士所瞩目。1994年,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轿车进入家庭,成为人们议论乃至争论的焦点之一。不论赞成或反对,对“轿车进入家庭”这一问题,争论得如此热烈,这本身就表明,“轿车进入家庭”已成为中国人不得不予以注意的现实。
  轿车进入家庭是中国消费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消费结构来看,2000年以前,轿车尚未达到普遍进入家庭的水平,但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1991年全国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家庭有530万户,他们具有购买夏利这一档次轿车的能力。如华西村的农民,1993年3月成批购买250辆捷达轿车。全国已有1900万个乡镇企业,只要其中有5%的人像华西村的农民一样购买小轿车,中国每年的轿车需求量就超过100万辆;城市中有购车愿望的人也越来越多,北京市仅1993年两个月中,一个汽车自选市场上就销售私人购买的轿车700多辆,且购买价大多在10万—20万之间。全国1993年私人拥有的乘用车(轿车、小客车、吉普车)已达60万辆。再过十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2000美元时,将形成轿车消费的高潮。考虑到我国人均收入相差较为均衡,在某一收入阶段达到购车水平的人会同时激增,为了不重蹈出现彩电、冰箱消费热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覆辙,目前就应大力发展轿车工业。
从需求预测上看,轿车进入家庭也是必然趋势。据各方面的专家、研究机构、企业的预测,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到2010年的轿车需求量为350—400万辆,其中相当部分为私人购车。
考虑到轿车工业的发展,实际上牵涉到我国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有待于相关工业的发展。轿车生产企业的规模、水平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并能生产出大批量、低成本的轿车要有相当的时间,因此现在大力发展轿车工业,不是拔苗助长,而是未雨绸缪。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轿车市场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汽车界开始出现了“中国热”。他们把中国视为世界上最后的、有待开发的轿车市场。连80年代最不愿向中国投资的日本汽车界,也不惜工本,要打入中国市场。外国汽车界之所以看好中国市场,不是他们对中国有什么偏爱,而是因为中国的轿车市场已经由潜在变成了现实。因此,从外国大汽车公司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轿车进入家庭,是十分有意思并发人深思的。
丰田汽车公司认为,中国轿车市场上,2000年前后“随着轿车价格的下降,轿车便会作为方便耐用消费品向高收入阶层浸透”,“2010年以后,轿车价格变得更便宜,当轿车的价格为家庭年收入的1.5倍左右时,以城市的劳动阶层为主体,轿车将会在一般家庭中迅速得以普及。”
德国大众公司认为,“可以预测,到90年代末在中国约有400万至500万家庭,其收入水平将使他们考虑购买家庭轿车。”
日本本田公司认为,“现在中国的汽车拥有量充分显示出中国正处在汽车化的前夕。”“中国整体的轿车需求量在2015年将为每年400万辆,将成为相当于现在日本的大市场。”
韩国大宇公司认为,2010年中国将进入轿车的普及阶段,个人将成为主要的汽车购买者,轿车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生产的主要车型。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结论是在各大汽车公司独立地对中国轿车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得出的。而在这些大致相同的结论后面的潜台词是:“从现在起就要大力进军中国市场!”当我国有些人还在对是否发展轿车疑虑重重时,外国大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实际行动了。我们难道要坐视未来的中国轿车市场被外人分割,坐视中国的轿车消费者开着舶来的轿车吗?
我们应看准历史、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时机发展我国的轿车工业,积极推动轿车进入家庭,从而使我们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