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电视剧《三国演义》创作思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5
第12版(周末)
专栏:三国演义电视剧笔谈

  电视剧《三国演义》创作思辨
高鑫
电视剧《三国演义》以声画艺术的传播媒体,成功地完成了一部三国时期“编年史”的创作;在小小的电视屏幕上,再现了1700年前历史征战的全貌。无论从其时间之漫长,地域之广阔,关系之错综,冲突之激烈,恐怕为国内电视剧所罕见。
在小小的电视屏幕上,电视剧《三国演义》再现了绵延几十年的战争场面,其战役之众多,战斗之激烈,恐也为往昔战争题材电视剧所没有。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姓名、有性格、有思想、有作为的人物不下百个,且其性格之鲜明,情感之丰富,关系之复杂,形象之完美,恐怕堪称中国电视剧之“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这就是,以战争为背景、以谋略为内容,以人品为标准塑造历史的人物典型,从而大大丰富了电视剧的人物画廊。
应该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体现了我国电视剧创作的气魄。也许正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创作成功吧,它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理论课题。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原著与改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创作者,确立了“忠实原著”的创作原则,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可以使观众一窥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全貌。但是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原则应该是:忠实于原著,又不囿于原著,允许艺术创作,又不失原著风格。若从这一角度衡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改编,的确存在着“忠实原著”有余,“艺术创作”不足的弊端,故而抑制了创作者的艺术创作才能发挥。
其次,过程与情节:电视剧《三国演义》,要记叙三国时代的“历史”,要记叙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而这一切最终将体现为一种“过程”;所以它当然难以离开“过程”的记叙。但是,电视剧毕竟是“剧”,“剧”则必须有矛盾冲突,也就是“情节”。因此,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凡是将“过程”有机地融入生动感人的情节之中,都是成功的章节;如果只是罗列枯燥的过程,那么必然是失败的一集。
再次,形似与神似:《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几乎是中国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这便给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让电视屏幕上的人物“具象”,符合千百万电视观众心目中各不同的人物“幻象”。要克服这一难题,出色完成人物形象塑造,首先要做到“形似”,也就是外形、风度要像那个人,如关羽、张飞的外部造型就很精彩。然后,要力求“神似”,也就是将人物的精神世界,性格气质凸现在屏幕上,如诸葛亮在“哭灵”、“五丈原”等集中,完全将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情感世界体现出来了。此外,“形”不似,也要力求“神”似,譬如曹操与人们心目中的“白脸奸臣”相去甚远,但因为演员把握曹操的内在气质和神韵,所以也得到了观众认可和推崇。当然,也有“形”也不似,“神”也不似的人物,如鲁肃、吕布等当属此列。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创作弱点,还体现在现实主义精神有余,浪漫主义色彩不足,甚至舍弃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结果,较多地留下了“历史纪录”,失却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