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我们不想挖墙脚——采访体育人才交流会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8
第8版(体育)
专栏:

  我们不想挖墙脚
——采访体育人才交流会散记
本报记者任建民
汕头大学教师曲小锋是从在国家体委工作的同学那儿得知有这个体育人才信息交流大会的。正苦于缺乏人才的汕大就派他“飞”了过来。
去年这个时候,被国家教委确定试办高水平篮球队的汕大开始物色人才。原籍吉林的教练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东北之行,毕竟,身高马大是打篮球的一个重要条件。“体工队、体校挨个找,目标很茫然,我们也不知道哪儿有合适的”,曲小锋告诉记者,“钱也花了不少,因为首先得把教练打点好,另外还有运动员所在单位、高教局都同意。”最后,汕大以特招的形式从东北“挖”走了8名队员。“我们不认为这些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并不掌握全面情况,而且有挖墙脚之嫌。现在多好”,曲小锋拍拍手里的运动员履历表,“光明正大,我看中哪个就直接谈,我们还想要四五名。”
不愿充当“挖墙脚”角色的汕头大学也不愿别的高校受“挖墙脚”之苦,全国有160多所高校在试点办高水平运动队。于是,曲小锋他们就提出了举办“大学生体育人才信息中心”的想法。他们想和国家教委体卫司合办、由汕大出资金、设备、办公地点。把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体育人才交流信息归纳整理,随时提供咨询,并隔一段时间搞一个交流会。“我已和教委体卫司的有关人士交换过看法,他们很感兴趣,”曲小锋说。
              (本报沈阳3月2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