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安徽、四川、山东等省部分地区重新启用粮本、粮票,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话说粮本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9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点透视

  安徽、四川、山东等省部分地区重新启用粮本、粮票,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话说粮本现象
张文天周泓洋
自1994年国家提高粮油收购价格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有部分城市恢复使用已经告别历史舞台的“城镇居民粮油供应凭证”。据对20个省调查所掌握的情况表明:湖北、湖南、黑龙江、浙江、辽宁、安徽、内蒙古、吉林、山东、四川、福建等11个省区的大中城市,已分别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陆续使用城市居民粮油供应凭证。其使用范围是大中城市的城镇居民、大专院校、部队等,中小城市则一般比较少或者没有开始实行。
我国使用粮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解放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本、粮票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晚期,随着粮食的逐年丰收,各地不同程度地废弃了粮票。1992年,国务院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宣告了粮食票证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粮食短缺的历史终于画上一个句号。
谁知,刚刚过去两年多时间,粮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粮票又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回到了居民的手里。有人担心:我们是不是绕了个圈子,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再次发放粮本,是少数地方的做法,不是全国性的统一规定。当地政府的本意显然是为了稳定粮价,而绝非想重新背上粮食统销的包袱。在粮价一度上扬较大幅度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稳定粮价呢?发粮本、配票券既熟悉易行又能迅速生效。但定量限价供应粮食,意味着政府不得不拿出巨资来弥补购销差价。所以,有人说小小粮本体现着国家对百姓的一片温馨,要付出一定代价。
国家体改委张军扩认为,重新启用粮油证券的做法只是权宜之计。要看到粮食涨价有其合理性、补偿性。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上涨较快,农业比较效益不佳,这不利于农业发展。北大经济教授刘伟的看法是,重新启用粮本粮票可能对粮食及副食品供应市场有所冲击,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农业部农研中心祝卫东强调,尽管粮本现象的出现是暂时性的,但它也说明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有待推进,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够。
其实,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看得清楚,今天的中国,粮油副食品供求状况及人们的食品构成已远非20年前可比。粮油供应日益市场化。1992年,我国粮食流通改革按市场取向迈出重要一步,实现了粮油购销同价;同时粮油市场体系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当年1—10月份,国家粮油购销差价补贴比上年同期减少138.4亿元,议价粮油亏损也减少11亿元。1993年元月一日起,全国放开粮油市场价格,终止粮票通行,全国粮油供需平衡。应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的大国,在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粮本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原因还是性质都同过去迥然不同,是否可以说它是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出现的一种现象?
目前国家的粮食供给充足,而过去的粮本是在粮食供求紧张的条件下,为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口粮而设置的。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生活质量在提高,“粮本”的作用大大弱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稳定心理的作用,已大过了其“实物”作用。
来自湖南、河北的消息已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湖南衡阳发放“粮票”后,一时间,不少居民挤进粮店,可没多久粮店就又复平静。据统计,当地大约60%的家庭不到粮店买米。有相当一部分优惠券因无人使用而作废。在用券购买者中,除一部分是低收入者外,不少是商贩和从事大米加工的个体户。有的人以3到4元的价钱从一些居民手中收购10公斤一张的优惠券,再到粮店买米,从中牟利。
此外,各地的报道还反映,拿“优惠”证券购买的粮油副食品质量明显不如个体摊上卖的和议价品。许多人宁愿多花点钱去摊上买质量好的。
在一些地方、一定的时间,粮本回来了,有其特殊作用,但也说明,这种老办法重新使用,意味着我们的粮食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