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领导农民有计划地过好光景——介绍上庄供销社和信用社共同组织农民经济生活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2-10
第2版()
专栏:

领导农民有计划地过好光景
——介绍上庄供销社和信用社共同组织农民经济生活的经验
李文珊
农民大量出卖余粮后,农村的经济情况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它给农村的经济工作干部带来了什么新的任务?做农村经济工作的干部怎样工作才能赶上新的要求?我带着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去访问了山西省二等合作模范、太谷县五区上庄乡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从一九五三年七月一日到十二月二十日,上庄乡供销合作社一共收购了八十六万零三百四十八斤小麦和秋粮,投放货币八亿四千九百五十六万元;县供销社小白收花站从本乡收购棉花六万斤,投放货币一亿五千万元;乡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三千六百零八万元;农民从信用社提取出去的到期存款共九百五十七万元。这就是说,在这还不到半年的工夫,国家和群众自己的经济组织,先后向这个仅有一千一百多户农民的乡村,投放出十亿零四千余万元的货币。在同一时期内,乡供销社供应全乡农民价值六亿九千六百九十五万元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乡信用社吸收农民闲散资金三千零一十七万四千五百元;农民归还信用社和银行贷款八千四百六十八万元;农民向国家银行储存六百六十五万元;供销社、信用社扩股、倍股和收回赊销欠款共一千六百万元。同时,供销、信用两个合作社和国家银行从农民手里回笼货币达八亿三千四百四十余万元。
这每一个数字里,都包含着供销社和信用社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从这一笔总账上来看,他们投放出去的货币,绝大部分都已回笼,而且是帮助农民把卖粮的钱用在了正当的方面。
上庄乡是晋中平川上的一个粮食产区。一九五三年的年景很好,每亩地平均比一九五二年增产粮食二十三斤半。去年七月,全乡农民热烈地响应了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号召,积极出售小麦。一个月内,供销社便收购了小麦十四万四千八百多斤,投放货币一亿五千多万元。收购粮食和投放货币的速度,超过一九五二年同一月份的一倍左右。农民手里突然有了这么多的钱,加上当时又没有紧要的花项,一种不良现象很快就发生了。一个月里,供销社就销售了四十多斤烧酒,纸烟和其它消耗品也都供不应求;上庄村三个杀坊,每天都在杀猪,光上庄一个自然村,一天就要消费半口猪。年轻的农民们半夜半夜的在一起唱秧歌,唱得肚子饿了,就大吃大喝一顿。另外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把钱胡花浪费掉,却在盘算着钱的出路。张振德用一百万元投资经营商业;赵夺保等六户农民想法买地;甚至还有少数农民打算囤积工业品、放高利贷以及进行投机倒把的勾当。
这就是新问题。乡里的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和供销社、信用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发现这种情况都大吃一惊。他们想:国家大量收购余粮,本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假如农民卖粮后把钱胡花浪费了,或是用不到正经地方,这对国家和农民都没有好处。为解决这个问题,全乡干部和供销社、信用社干部一连数次的进行专门研究。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国家大量收购余粮,对农民是一个重大的变革。购粮以后,摆在农村干部面前的新任务,就是认真地组织农民的经济生活,领导农民有计划地过日子。
为了组织农民的经济生活,使农民把卖粮钱用在扩大再生产上,供销、信用两个合作社在全乡党、政统一领导下,根据新任务的要求,确定了各自的业务计划:供销社决定在收购余粮同时,加强供应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信用社决定在收购余粮期间大力吸收农民游资,催收到期贷款并紧缩向外发放。在这个基础上,两个合作社的干部又统一进行了组织,确定分工负责,紧密配合。供销社抽出干部到大白、东炉两个自然村设立了两个供销站,又抽出干部带货到所属各自然村进行收购、供应。信用社也抽出主任和会计随同供销社的带货下乡小组发动农民存款。为便于互通情况,全面地掌握农民们的需求,两个合作社的理事、监事会议经常举行联席会议。一个集中投放,一个抓紧回笼,它们在组织群众经济生活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力量。农民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销社想尽
一切办法供应。如有不少农民想添买牲口,供销社资金小,不便经营,便依托县供销社供应了农民十二头。十一月份,供销社组织了小型的商品展览会,动员全乡农民参观、购买和制订预购计划。农民有余款或计划日后使用的钱,信用社干部又及时地说服农民存到信用社和国家银行。他们还经常带上账簿、文约等,到各村亲自替农民办理存款手续。这样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速度逐渐平衡起来,农民们用钱不当的现象也就迅速地克服了。
农民大量出售余粮后,虽然手头都有了些余钱,但要集中力量投资扩大再生产,一部分人仍有资金不足的困难。供销社、信用社的干部们从组织农民经济生活中了解到这一点,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业务给农民解决了这个困难,才能更有力地扶助生产,全面地组织农民经济生活。去年十月初,农民种小麦缺乏肥料,供销社购来一万多斤豆饼和其它肥料供应农民,但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农户钱不够用。供销社把这个情况告知了信用社,信用社立即有重点地发放了三百七十多万元的肥料贷款。这样,供销社的供应计划完成了,信用社的业务也起到了扶助生产的作用。上庄村农民师廷琦,家里耕种着四十多亩土地,只喂着一头小牛,不够使用。秋收后,他卖了两千多斤粮食,想托供销社给买头好牲口,但缺短一部分钱。信用社就贷给了他一百六十万元,使他买到了一头好骡子。师廷琦非常感激地说:“没有这两个合作社,我说啥也解决不了这个困难。”对于现时手头有钱但准备明年才买东西的农民,供销社都发动大家订立了订购计划,把钱存在信用社或国家银行里。
由于上庄乡供销社、信用社紧密结合起来,适时地组织了农民出售余粮后的经济生活,加上该乡党、政领导上对农民经常的教育,全乡农民为今年扩大再生产作好了准备工作。该乡农民除订立了订购计划以外,共调换和新买了大小牲口一百多头,并购买了大批的农具。过去全乡有四十多户放高利贷的,到去年已经全部没有了。供销社和信用社的业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以一九五三年七月一日至十二月二十日和一九五二年同一时期比较,供销社的供销总值扩大了百分之一百九十一;信用社的存贷总额也扩大了百分之六十九。如今,这两个合作社已成了全乡农民的经济中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