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阅读
  • 0回复

我演“山杠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29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人谈艺

  我演“山杠爷”
李仁堂
20年前我曾演过《青松岭》、《创业》,现在一些观众朋友见了面就管我叫“万山大叔”,“华政委”。其实这些年我也演了不少影片中的人物,但很少有人提起过,这说明这些人物形象,不如《青松岭》、《创业》留给人们的印象那样深刻,或者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就是说广大观众朋友认得和熟悉的还是20年前的我。
记得1993年在杭州举办爱国主义影片教育活动中,谢晋导演见到我曾说:“老李,你再不创造出新的银幕形象,观众就要把你忘掉了。”这对我又是鞭策又是激励。那时我内心很焦急。演员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近些年没有碰到适合我演的角色,所以创造新形象的愿望没能实现。
正好,1994年8月下旬接到峨嵋厂的一个本子,我连夜看完。这时还有两个本子在我手里,最后我选定了《被告山杠爷》。我喜欢这个剧本,喜欢山杠爷这个人物,因为山杠爷这个人物真实可信。他是现实农村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且又是经过高度集中概括的典型艺术形象。他对党忠诚,热爱群众,对工作兢兢业业,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是保持了劳动人民本色的好支书;他又是个带有封建家长制,独断专行、以至触犯刑律的在工作方法上有缺点、错误的复杂人物。
我喜欢山杠爷另一个原因,是他不同于我过去演过的一些正面人物,有的是美化了的、理想化了的,他们和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而《被告山杠爷》的人物和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在我们的周围都能够见到。由于剧中人物的真实感和时代精神的冲击力,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
在看剧本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杠爷和张万山的区别。我想:如果演出之后,在观众的眼里仍出现张万山的影子或者认为他就是张万山的化身,那就算演砸了。这是一名演员在创造之前自然要想到的实际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难度是很大的。加上我年迈多病、身体条件等情况更增加了这一困难。也巧,在拍摄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我在四川农村外景地正要进入角色开拍的关头,我家里出了事,老伴儿患鼻癌,孩子打长途电话要我急速回京。我当时心情很沉重,怎么办?若是回京看望亲人当然在情在理,但工作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全剧组人员都正等着拍我的戏,重新换演员又来不及。老实说,我应该感谢我的山杠爷,是他帮我下定了决心:个人利益服从工作利益、局部服从全局。因此我毫不犹豫地立即给家里挂了长途电话,安排家里找人及时让老伴儿住院手术治疗,老伴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我也就放下了心。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唯一的创作源泉。表演艺术要想创造出真实动人的人物,必须遵循这一创作原则。我对南方农村生活是不熟悉的,演一个南方农村的老的基层干部,必须先了解他们的生活。所以我在拍摄前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扔抽出时间下到农村体验生活,和农民吃住在一起,与他们交谈。这种对生活的补缺是关系到艺术创造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设想没有大庆的两次深入生活,没有在山西跑了7个县、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没有这次四川峡口村的体验生活,就没有张万山、华程、朱克实、山杠爷这些银幕形象的产生。我的体会是,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生活应该是第一位的,生活和技巧的关系要摆正,但两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被告山杠爷》将要在全国放映,从张万山到山杠爷,已经20多年了。今天我把这一新形象奉献给广大观众,作为我向全国人民的回报,就像一个小学生站在老师面前,请大家品头论足,给我批评、指教。(附图片)
李仁堂在电影《被告山杠爷》中饰山杠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