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主动造型意识的培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30
第10版(美术专页)
专栏:艺坛纵横

  主动造型意识的培养
吴纯玉
我们知道,把自然母题改变成艺术的主题,并不是依据简单地模拟自然为能事。现代造型能力的培养,不光要学会依样造型,更主要的还体现在“创造”造型,艺术家创造能力和创造性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我们以往的基础训练,往往只停留在客观摹仿这一步,而对于怎样训练学生先概括、简化对象,再组合创造对象方面,既缺乏实际的研究,也缺少理论上的探讨。
塞尚指出:艺术作品不是“直接的”,它是“我心灵的作品”,必须具有一种持久的特色和内容,这点只有在表现的问题上作长时间的沉默观察才能达到。实际上,我国古代的绘画大师早就有了这方面的感受,为了取得造型的主动性,他们不直接面对自然写生,而是体悟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摆脱了自然对人的束缚。他们按照画面的需要,改变和概括了自然形态,使得画面的形式感更加强烈,尤其是线条的使用所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惊叹,他们不仅把线条当作表现对象的媒介,而且赋予线条本身以独特的审美价值。我认为,以线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引导学生由摹仿再现到艺术表现的最好途径。在我们的先辈们创造的以线建造结构的艺术形式里,虽然直观的明暗梯度不如光影素描多,但由于线条所表现的强烈的视觉力量,肯定而明确的黑白梯度所引起的视觉刺激却比光影素描更强烈而又有深度。线条这一表现形式,应该是我们中国精神的象征。线条的使用,需要画家从客观母题上根据自己对结构的理解而概括出来,这也是一个由被动造型而转变为主动造型的过程。它的表现形式,虽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线的使用却有很大的伸缩性和随意性,每一类线条的组合构成,除了长短、粗细、轻重、疏密等矛盾外,由于具体人的性格、感受不同和手法的运用习惯,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一物体的结构转折,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线条去表现,常常会使初学者不知所措。进行这样的训练,必须使学生想到整体画面的构成效果,不动脑子的机械摹仿是达不到目的的。通过对体积结构的认识,整体形的概括,对形式美感的研究,从而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绘画创作中去。也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进行记忆画和想象画的练习,才能由被动造型阶段而进入到主动造型阶段。
从被动摹仿到主动的训练,画者的感受如果只停留在观察的第一印象,而不能把最初的感受向认识的深层领域深入研究,那就既不能引起感情的冲动,也就谈不上主动造型。要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还必须使学生学会运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对象。要发掘对象的内在美,这种发掘是沿着形式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的。在形式上,通过对其内在结构的理性分析和判断,打破物象的表面自然形态,使我们最初的感受得到充实。在进行形式分析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进行精神方面的深入分析,对内在精神的理解而产生的强烈的表现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敏锐的审美知觉又是艺术家发现美的直接能力,这种审美知觉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感知的,它既不属于知识的判断,也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感觉情感表现性的把握。人的知识、情感、想象力越丰富,对景物意会理解就愈深刻,审美知觉就愈敏锐,表达欲望和主动造型的观念也就愈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