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华夏又涌读书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1
第11版(文摘)
专栏:报海撷英

  华夏又涌读书潮
在经历一阵阵“热”的冷静思考后,读书求知现在又成为大众常嚼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读书求知的重要。北京市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000名大众的调查表明,76%的人崇尚读书,认为读书才是自己迈向下个世纪,并昂立潮头的明智选择。
据3月18日《市场报》报道:来自上海、南京、西安城调队的调查结果显示,购书中心、新华书店的书籍销售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一些畅销书炙手可热,中外名著、古籍图书随着读者群的增加也前景看好。成立不久的广州市购书中心日销售额达到20万元—30万元,按平均每本书10元计算也有二三万人光顾。
热衷读名著,是读者群中突出的特点。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小王,分配到市电大工作,搬家时仅图书就装上了两板车,《鲁迅全集》、《政府论》以及胡适、林语堂等名家著作,他已读过多遍,受益匪浅。一位大学生看过《平凡的世界》后说:“我从这部书中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奔向新生活道路上的情怀。”北方某市读书协会岁末年初曾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人热衷读名著,认为名著能读出品位和水平。
名著热方兴未艾之余,古典图书也随着其艺术、文献价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苏北盐城市有一家专门出售古典书籍的“雅斋书屋”,开业后生意十分兴隆,一位小伙子一下子就买了600多元书籍。他说,我喜欢读古典书。
在经历反思之后,人们对思想道德教育有了渴盼。《羊城晚报》报道:近日,广州举行《社会主义四百年》赠书仪式,这是广州有关部门举行的“百书育英才”系列活动之一;而在北京发行的“现代女子丛书”,拉开了“华夏女子礼仪文化系列活动”的帷幕;广东新近出版的《新三字经》,被认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读书活动的热潮不仅在城市再度涌动,而且依靠政府及社会各方的帮助,已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
《中国青年报》和《光明日报》分别报道了已在全国开展的“万村书库”和“希望书库”等文化扶贫工程,其目的是让农村的孩子多读好书。其中,“希望书库”工程在各方专家、学者的帮助下,精选出500册(每套)图书,包括文学、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生态环境、工具辞书、实用技术七个大类。
几年前,从业、就业必须要通过资格认证,对许多人来说还是新鲜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法制的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在走向规范和健全。目前,国家已开始对部分行业上岗人员实行资格考试制度。《市场报》一则消息说:在注册律师、会计师制度实行后,注册建筑师、审计师及注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也已起步;1995年3月1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北京有5000人竞考公务员资格。上述举措,使各类专业、技术书籍畅销。其中,《律师资格考试指南》获1994年全国优秀图书畅销奖,销售量11万多册。
《市场报》的《华夏又涌读书潮》一文中说:人们还曾记得,一两年前,在一些地区图书馆、书店曾近乎全面萎缩。处于闹市口的图书馆、新华书店纷纷告急,有被挤出闹市区的危险。可似乎是一夜之间,随着读书人的增多,图书馆、新华书店又开始升温。北京大学周围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除了原有的新华书店、北大书屋外,新文化书店、燕园书廊、旧图书市场、世纪书园等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还有学生自己办的未名书屋、一碗茶书屋,成为燕园新景观;
由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先生捐赠1000万美元兴建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将于今年春夏之交开始动工,建成后的北大图书馆将成为亚洲高校的尊者;
深圳市图书馆与澳大利亚图书馆达成联网协议,并将与国际网络联网,至此深圳图书馆将联通世界,跨入现代化的图书馆行列;
全国首家地方版图书专营店,最大的沪版图书专卖店——中国书店沪版图书中心已陈列23家出版社6000多种书刊,矗起在北京前门大街的黄金地段;
北京繁华商业城蓝岛大厦增添了一处令读者欢欣的好去处——蓝岛书店,使顾客把文化消费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来享受。
《文汇报》和《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有关人士的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盛景的原因一是出版家经过数年的摸索、竞争,已具备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消费结构产生了向文化倾斜移动的趋向。青年人在工作中,深感所学知识需要更新和补充;三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各方急需要多学科、高学历、复合型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