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把庄稼种到长城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3
第2版(经济)
专栏:田野风·西北篇

  把庄稼种到长城脚
本报记者周泓洋
“给你讲个风沙摔死乡长的故事。前些年,我们这里没有治沙,一刮大风,满天飞沙子。一天,一位乡长下乡回来正碰上刮大风,风刮得他迷迷糊糊地只顾赶路,‘砰’的一声从人家的屋顶上跌进院子里,摔死了。
“好好的路不走,乡长上房子干啥?你可不知道,我们这里的风是很厉害的。从沙漠里刮来的沙子,不一会儿就会堆积到我们的后墙跟。那天,没用上一天的工夫,沙子就从屋的墙根堆上了屋顶。乡长只顾赶路,没注意,一路走下来也就上了房顶,有屋给挡着,院子里没有太多的沙子,屋顶上的乡长一迈腿,可不就给跌下来了!”
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乡长王学增半是玩笑半是沉重地对记者讲述着这个可怕的故事。这位淳朴的年轻乡长35岁,是位从农民中招聘来的干部。党委书记、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冒广说:“小王干得不错,很快就当上了乡长。”
宁夏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中“宁”这一部分,濒临三西地区,在毛乌素沙漠的南部边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
谈起柳杨堡乡,王学增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柳杨堡,在明朝就有个堡子,听老人讲,过去这里山清水秀,周围哪有沙漠的影子?可现在不行了,到处都是沙子。
“从1991年开始,自治区4个厅局在我们乡搞试点,规划造林5年,共5480亩。到1994年年底,完成了6.462万亩。我们乡20万亩沙漠,已经治理了30.38%。最难治的是流动沙丘,现在能做到的是把流动沙丘固定住,已经治理了4块万亩流动沙丘,全部种上了沙打旺、苜蓿这些优良牧草。”
记者:“你们治沙的钱从哪里来?”
王学增:“真不能提钱,想在这里呆下去,首先就是治沙,有钱没钱都得治。现在,治理一亩沙漠,上级拨给7块钱的治沙造林费。去年计划治理一块流动沙丘8万亩,结果一下子就干了13万多亩,多干的5万多亩因为在规划以外,就没钱了。没钱也得干。现在是沙逼人退,不干死路一条。”
记者:“乡里的生活水平怎么样呢?”
王学增:“1994年统计的是人均622元,1993年是460元。农牧民们比较富裕,农民李文歧家1994年光卖羊绒就收入1.2万元。现在的羊绒很贵,1公斤能卖240元,好多农民都富起来了。如果不治沙造林种草,那些羊还不得饿死?”
记者:“乡财政怎么样呢?”
王学增:“不行!全乡8753个农村人口,一年的财政收入10万元左右,国家每年补助110万元,乡财政一年手里就有120万元。这其中97.4%的是工资,只剩下2.6%办事情。”
记者:“2.6%?也就3万元钱。那能干什么呢?”
王学增:“干什么?!什么也干不了!今年的钱补助给中小学生娃了,小学生每人20元钱,中学生30元。这些钱主要是给娃们买煤冬天烤火。等发完以后,乡里连办公费都没有了。我们用的墨水都是自己买的。”
记者:“没有经费,你这当乡长的怎么治沙呢?”
王学增:“还得靠群众,靠我们发动群众一块儿来治沙。乡里是穷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穷就不治沙了。我们的穷主要就是这沙漠给弄的。1994年一场洪水,一下子就冲走了1万零9百亩地,损失大着呢!这地里没有植被,来风刮沙,来水冲泥巴。治沙的任务很重。”
记者:“产量怎么样?”
王学增:“挺高的!水地(指可灌溉土地)小麦每亩能打350公斤,玉米每亩五六百公斤;旱地不行,小麦每亩只能打120公斤,荞麦能打70公斤吧,旱地不种玉米。”
记者:“那还真不错,就这沙漠里也能打那么多粮食,看来治理这沙漠还是很有收获的!要是能把这一大片沙漠都治理成耕地,那粮食就增产很多了。”记者指着明长城遗迹以内的上万亩沙漠说。
王学增:“是的,我就想什么时候能把庄稼种到长城脚下就好了(这里离明代遗迹长城也就10公里左右)。估计等我上了岁数也就差不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