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开发绿洲的雄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奋斗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4
第4版(要闻)
专栏:

  开发绿洲的雄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奋斗纪实
本报记者祝谦
    一
屯垦,是一首吟颂了数千年的古韵长歌。如今,唱出最强音的,是被称作“共和国的独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一支从南泥湾开来的队伍,前身是359旅。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党中央赋予这支队伍新的使命:屯垦戍边。
当年,10万雄师进天山,向大漠、戈壁、碱滩宣战,拉开了让荒漠变绿洲的序幕。
面对着楼兰、高昌、交河、北庭等一大批抵不住风沙与旱魃的袭击、由绿洲变为废墟的遗迹,这支垦荒大军将作战地图变成生产地图,将战马变为耕马,将炮兵瞄准器变成水平仪,化冰雪而饮,嚼麦粒充饥。畜力不足,官兵纤绳上肩,拉动了“军垦第一犁”。10万官兵用汗水、泪水和血水,制服了曾将丝绸古道的繁荣化为乌有的风沙与旱魃,开垦出人类生存的绿洲:耕地1440万亩,园林338万亩,草场4234万亩。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边沿,泛起了时代的新绿。
兵团还守土有责。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400公里。兵团戍守着无险隘凭借的2019公里,沿线建起58个边境团,躬耕垅亩,备战防边。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几代人餐风饮露,用青春和热血,铸起矗立边陲的“有生命的界碑”。边境上的兵团人,是一支不在部队序列的“职业军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4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奉献了一片辉煌:新疆的每3.5亩耕地中,有一亩是兵团开垦的;新疆工农业总产值的1/4,是兵团创造的;新疆粮食产量的23.1%、油料产量的22.8%、棉花产量的41.6%、甜菜产量的41%、出口创汇额的48%,出自兵团。
   二
记者到新疆兵团采访,兵团副政委李书卷谈起了他那个令人捧腹不已的故事:
1993年,李副政委去外地开会,登记的时候,服务员看他填写的职务是兵团副政委,便问,您是什么将?中将?上将?
李副政委哈哈一笑:“我是什么将?我什么将都不是!是芝麻酱、豆瓣酱、西红柿酱。我们兵团就生产这个‘将’。”
现在被称作“兵”的220万兵团人,从事着农林牧副渔、工交商建服72行。
在阿尔泰山的崇山峻岭中,有个番号为农十师独立营农工连的连队,距营部所在地110多公里,距师部所在地380多公里,距蒙古国20公里左右。身后千山万壑,面前高峰巍峨。他们耕种的那片山坡地,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比比皆是,很像瓜地里的西瓜。随行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层顶多20厘米,种一亩地拣出的石头近百吨,拖拉机耕地时不知刮断多少犁头。麦子从种到收,一般要浇20多次水。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7摄氏度,一年有6个多月的冬天,无霜期只有87天。
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还得年复一年地“经营”,兵团人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承受着这一切。
记者刻骨铭心地记着一段采访经历。当我握住女粮王刘焕奎右手的时候,手掌被一个女人的手刺得生痛。这个弱小的湘妹子,体重才40多公斤,10年种水稻1000亩,产粮63万公斤,每年为国家交售63000公斤稻谷!
另一个叫张斗兰的普通女工,人称“棉花皇后”。她承包21.3亩地种棉花,创造了单产皮棉200.9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比吉尼斯世界纪录只差5.1公斤。
去年秋天,世界银行一位官员来兵团考察世行贷款项目,他看到兵团人、兵团事业和兵团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后,翘起拇指说:由退役军人组建的绿色开发部队,是中国的一个创举,创造的是一个辉煌。它的出现,为世界性的开发事业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三
在北塔山牧场离边境几步之遥,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叫李克诚,1966年从北京部队转业来到这里,一呆就是28年。两个孩子在场部上学,离家17公里。记者采访时正值大雪盖地,李克诚每天要踏雪17公里给孩子送饭。当记者感叹“太艰苦了”时,李克诚说:“艰苦是为了娃娃的前途,为了后代,再苦也得坚持。”
“你呆28年了,提没提调整工作下山呢?”
“没有。这里总得有人干,再说,我也适应了。”说这话时,李克诚平静得就像那静静的雪原。
在新疆最北部边境线上的185团,记者采访了一个叫唐琪贵的离休干部。1964年,他从东海舰队转业时是个艇长,当年,额尔齐斯河还通航,他理所当然地当了由5条船组成的航运队队长。现在不通航了,他仍是边境上一名普通干部,而他的战友,有些已当上了将军。
这里的边境上有一座沙山,兵团人称为“眼睛山”。山上长着两簇耐寒、耐旱的爬地松,酷似人的眼睛,好像每时每刻都注视着界河,不知疲倦。唐琪贵这样的兵团人,常常自称是祖国的“爬地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