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90年代小说现象和文学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4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坛新观察

  90年代小说现象和文学课题
吴秉杰
90年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没有“热点”,因而也没有“轰动”;面对新的生活态势,创作多数表现出了一种悲喜掺合的复杂的审美意识。90年代涌现的“新写实”、“新体验”、“新状态”等小说固然体现了主体调整和视角转换的特点,可一般还处于某种过渡和不完备的形态。
描述90年代小说现象,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我们在思考之初,需要建立起一些认识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80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及种种问题小说作为一个文学运动都已告终结。90年代文学对于原有文学课题都采用了新的态度和眼光,它导致了过去那些主流文学的旧质变为新质。
文学的轰动效应消失了。以往反映现实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是与生活、社会发展同步的,轰动之作则往往“超前半步”,也是时代精神酝酿日久后的结果,并产生了新闻效果。当今信息时代在反映现实的层面上与生活大体同步而厚积薄发获得新闻效果,已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普遍参与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主体。文学的普遍规律本来并不是与生活同步,精神生产常常要领先于物质生产,如何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获得艺术的飞跃,这是90年代文学面临的课题。
第二个前提是,随着改革开放而一度汹涌而入的西方哲学精神、艺术理论、现代主义潮流和更为庞杂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到90年代亦告一段落。经过吸收和整合、选择与改造,它们的大多分解、融合到了一种更具民族形态的创作之中。审美视角是主体和生活联结的桥梁,反映作家对于生活的关注点、敏感区和动情处,它不可能从西方移植。于是,从域外借鉴的小说创作便必然要演化、调整,90年代小说的变化发展便在于这种审美视角的改变。
第三个前提是,考虑到任何文学的变化、革新,它最初的表现方式往往都是一种形式革命,但它内在的动力和真正意义却始终是反映了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变异。对于创作的争论与批评从来就不在于形式和技巧。小说家不可能凭某种形式冲动而创作,这方面作家和评论家一样。小说以语言为材料,语言本身便是社会化的,并已包含着先于个人的生活中交流的信息,它不可能抛弃思想内容、社会内容、文化内容而抽象化出来。一切叙述革命、开放结构、陌生化的努力,技巧与风格的变异,最终都要回到思想和精神的追求上。
确立了这些前提的认识,我们下面可以简略地概括一下90年代文学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和艺术趋向。
一、从改革者到被改革者。确切地说,以前的改革文学实质是“改革者”文学,不仅在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中塑造顶风逆浪的改革者理想形象,而且作品常常包含着改革的纲领、设想、预测等等。这些作品90年代消隐,逐渐转向描写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态与心态,它四处奔注流荡,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转变究其原因是来自生活自身的力量。当改革大潮裹动着、驱策着每一个人,改变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时,改革者与非改革者或反改革者的固有界限不复明显,改革者同时也是被改革者。“干预生活”的文学演进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参与生活”。改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业,人们并不能完全驾驭它,个人的生活和命运的轨道有时要被打破。于是有了众多的表现当代人生活的困惑、矛盾、无奈、苦恼与追求的作品。表现各种精神的震荡,艺术视角和重心由改革者转移到了被改革者。我认为,这对于反映我们当今生活来说,或许具有更为普遍、深广和深刻的意义。
二、从寻根到寻梦。寻根文学以牺牲时代色彩来换取历史深度,淡化具体社会背景以突出恒久的文化精神,其固有矛盾使他们创作由强势转为弱势,难以为继。改革时代的物质与精神发展是不平衡的。眩变而更难以把握的生活命运,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力求从中吸取新的力量;缠绕难解的现实又使这种精神的寻求很难与物欲横流的当今生活协调、对位。“风情小说”开始流行,人们回头看,以过去的历史生活、地域风情、人格禀性为表现对象而“寻梦”。它们对于现实的参照意义,就是在于体现出了一种“失落的追求”。
三、文化态度和道德精神。文化态度不同于政治态度那样拥有比较直接的功利性指向,不像道德那样拥有善恶对立的鲜明分野,这里说的文化态度,在主体审美把握的评价系统中有着更为宽广的意义。它既是一种对待现实的态度,又通向内心的追索,重点在于对人生行为的选择和评价,因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本身已隐含着对社会制度、权力结构、道德现状等的一定的情感倾向,而那些尚不能包容于此的有关民族的生存状态、民族心理、生活方式和思维情感方式等内容又区分并突出了出来。小说中的文化态度联系起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常是主体参与生活的一种普遍价值取向。90年代小说总的看表现出一种平民化的态度,那一度宣扬的高出芸芸众生一筹的精英文学与精神贵族态度至今已显得越来越苍白和软弱。作家们对于民众生存处境及追求充满着同情、理解与宽容,而很少道德的指责。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道德追求,恰恰相反,在商品化形势下,道德精神受到了新的、严峻的冲击,90年代小说大都向传统回归,歌颂人性美、人情美,形成一种美学上的倾斜,关注道德、情感、人格和心灵的完善。
仅仅回到传统及其优秀道德精神,也多少有些回避矛盾。黑格尔曾把道德理解为“全体自我意识”。马克思更强调,“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人类解放是人类从金钱中获得解放”。90年代小说需要寻找新的精神的土壤。
四、文体变化和艺术传达。小说文体变化和叙事革新都是源于情感表现与艺术传达的需要。许多作品调整叙述方式,把作者或叙事人的生活与感受直接渗入小说故事之中,在虚构小说中掺入了自我的和纪实性的成分,既增加了真实感,又使叙述更富有交流的意味。而分析、议论和抒情性的插入还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张弛相间的结构。90年代小说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还有,人物语言多数转化成了叙述语言,直接引语通常改换成了间接引语,它突出了作者主体性的介入,付出的代价则是削弱了人物的个性化表现和性格塑造。
文体变化的另一个动力是一部分小说探索中寓言性品格的加强,它们需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固有框架,形成一种新的语感氛围,于是倒错、重叠,把真实的现实和虚构的幻景组合在一起,或是表现历史的随机性与无理性,或是表现人生的不确定性和两难处境。实际上,作为新的情感和心理传达的需要,我们的文学从来就没有进入过一个纯技术主义的时代。
五、主题的跃进。近年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意向,是要在一个加速发展与变化的时代寻求一种更为持久、稳固的精神价值,灵魂寄托的家园。如果说80年代小说有着许多突破的成果,那么,当前文学又正面临着一次新的主题的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