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抓好“脑袋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抓好“脑袋子”
杨洪立
一位名叫李凡一的老太太,将自己与老伴省吃俭用共同积攒了40年的10万元钱,通过组织捐给了“希望工程”,为那些贫困失学的孩子献上一颗爱心。不料,老太太这一懿行壮举,却引来了不少麻烦,有人更是风言风语,说老人“沽名钓誉”,“脑子有病”。
读了以上这则报道,在为李老太的行动所感动所敬佩的同时,也不由对那些吹冷风放暗箭者感到气愤和悲哀。报道的标题是《究竟谁病了?》,这个问题提得好。
其实,答案很明白也很简单:有病的不是李凡一老人,而是那些嘲讽老人“脑子有病”的“聪明人”。这种病态心理目前在社会上还相当普遍。拾金不昧者遭到猜忌;路遇不平挺身而出者受到嘲讽。长此以往,正义得不到弘扬,就会让那些邪恶的东西横行霸道。比如,武钢第二职工医院医生纪光伟,是个多次获荣誉称号的好医生。他却因坚持廉洁行医,三次据收一病人家属送的红包,反而遭到病人家属的刀砍,头部及左手多处受伤。你说这多么可悲,可怕!
产生这种病态心理的原因何在?有人说,这是在社会上不正之风侵害传染下所形成的一种“流感”。它使人鼻子不通,味觉失效,香臭不分,是非倒置。还有人从经济因素进一步探讨,认为是金钱第一、物欲至上思想的反应,是不能正确看待市场经济而形成的一种“富贵病”。这些思辨大有道理,说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确实更应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应在全体人民中大力进行理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全国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83岁高龄的著名岭南派画家关山月发言指出:在抓好“米袋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的“脑袋子”。在场的江泽民总书记当即大加赞同,说关老的这个“脑袋子”的提法讲得很好。这“两袋子”的说法,其实质就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意思。不然,“脑袋子”有了病,“米袋子”垒得再高,也达不到现代化的“南天门”。而且“脑袋子”一旦出了毛病,诊治起来更加困难。
外国哲人赫尔岑说:“饥饿只要一块面包就可以医好,饱的毛病可没有这样好医。”蒙田则认为,“财产之匮乏容易补足,精神之贫困则无法弥补。”这些话都说明,防治头脑里、精神上出毛病,诊治思想上心理上的病态,确实非常必要,极其重要,特别是在今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