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热土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5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热土行
赵学敏
事情要追溯到1992年初,我从福州到闽北工作,临走前向曾经在闽北工作过的老前辈请教,他们告诉我:闽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15块红色根据地之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福建省委、闽浙赣边党委所在地,从大革命时期直至全国解放,闽北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你到南平地区后一定要去看看老区,看望当地的老同志,他们不仅会给你讲许多情况,还会给你精神和力量。
根据老同志的提示,我到南平地区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区、贫困区调查。先后用半个月时间,沿当年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方向,顺政和、松溪、浦城、武夷山和光泽、邵武、建阳、建瓯、南平两条线路,走访了闽北所有的老区乡镇。
阳春三月,闽南已经是百花吐艳,政和县高山区仍然是寒风料峭。这里的镇前、杨源和澄源三个乡镇,是1934年红军建立的根据地,解放时称作“二区”和“五区”。由于历史上就穷得出了名,“二五区”常常被人们作为贫困的代称。1986年开始扶贫工作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一二百元增加到六七百元,但依旧是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我把耳闻目睹的现实,向战争年代在闽北流血、解放后在这里流汗的老同志作了报告。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双眼湿润了,热血再一次沸腾了。曾经在闽浙赣边界打过游击的叶明根老人,情绪激动而又诙谐地告诉我:我在闽北四五十年了,每来一位领导都要到二五区看看,关心一下老区,这是应该的,但谁能解决那里的根本问题,还了当年共产党许给老百姓翻身致富的愿呢?叶老话语不多,我品出了其中带着希望的苦盼。
随后,南平地委、行署就制订出老区、贫困区扶贫开发新计划,召开了千人大会,动员了一大批干部背着铺盖卷驻进了山村,吸引了许多企业公司在贫困地方开了分店。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六七百元以下的政和二五区,松溪祖墩、花桥,浦城枫溪和武夷山吴顿、岚谷,作为开发建设的四个重点片区。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六项工程”,从老区、贫困区的生产建设,一直抓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
心诚则灵。热心可温暖寒冷,勤劳可医治贫困。老区、贫困地方,虽高山湿冷,但竹木旺盛,适宜于发展菌类和反季节蔬菜,政和二五区人总结出两句话:“猪菜菇起步,竹茶果腾飞。”山沟沟里冒出了规模化养猪、蔬菜冷冻加工、食用菌保鲜出口、毛竹系列开发和果茶基地……人们思想开了窍,一通百通,从城里引来了公司,企业带资金、技术、种苗,农民变成了工人,家庭成了生产车间,把偏僻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多了砍、缺了赶”的难题。这条新路子是南平山鹰饲料集团公司带头闯出来的,这个公司的女经理卢元方,把她在南平市炉下乡扶持农户养猪的经验,移植到贫困地方,当年就获得了成功。过去穷得叮当响的宝岩村村民薛善贵,不到4个月,出栏20头肉猪,得到1500元工资和200元饲料费。薛善贵做梦也想不到能赚这么多钱,他用这笔钱在亲友的帮助下,盖起了梦想了20多年的大瓦房。小鹰飞起来了,飞遍了闽北大地。现在,政和县建立起了大小不等、成分不同的15家龙头公司,联结全县9个乡镇80多个村1万多农户的猪菜菇生产。后来我了解到,全区的老区、贫困区特别是重点扶持的几个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比1992年翻了一番。
我怀着热爱、留恋、甚至有些遗憾的复杂心理多少次踏上这母亲般的热土。一路是绿绿的山青青的水,牵着我思缕万千。在政和县镇前镇,我看到10多华里的街前大道平展展;在去梨洋村、宝岩村的路上,看到1992年春修的水渠,如今清澈的水潺潺流入稻田;村旁路边,到处竖立着猪栏和菇棚;还有,一片一片反季节蔬菜,一坡一坡竹山、茶山,生机勃勃地映入我眼帘。当我走进82岁的叶大妈家时,她用本地话热情地对我说,她家5口人,1993年收入万余元,全家喜开了花。随后几天,我在松溪县的祖墩、花桥,在浦城县的枫溪,在武夷山市的吴屯、岚谷,都受到如此的厚待,群众送给我亲手熏烤的鱼干,亲手焙制的茶叶,还有家藏的笋干等等。我至今还记得在浦城枫溪乡,一群老人、妇女拥上来,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说:“清清吉吉,清清吉吉……”意思是“平安吉利”。这样的场面,我平生少见,所以多次感动得流泪。我的心融化在闽北人民的深情厚谊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