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善为人 然后善为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6
第10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善为人 然后善为文
李德润
这个命题的提出是由一件具体事引发的。
一次,和同行们一起观看一部电影新作。应该说这是一部比较好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座谈会上,鄙人在充分肯定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对作品艺术性方面提出一点意见。本来是短短的即席发言,却不料一位主创人员会下面有愠色对我说,你会上那样批评,比当众打我两巴掌还让我难堪。作为朋友,有意见下面谈嘛!
惹得主创人员不高兴,着实让我感到愕然。当我把他的话说给一位评论家时,这位评论家的话又让我感到无奈:这年月,谁愿意听批评呢?你那样直来直去是“不合时宜”的犯傻行为!
看来,要听到“真话”难,要直言相陈,要说几句“真话”更难,怪不得历朝历代,那些礼贤下士求直言、纳谏诤的开明圣主被后人传颂。如今,文艺评论滑坡,文艺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权威,这不仅表现在文艺批评文章少,而主要表现在评论缺少真知灼见,缺少真切的文艺批评。责之甚严的、每有药石之言的文章实为难得。
有人说,时下文艺评论已沦入“商品化”、“广告化”的窘境。一些评论家也学会“上天言好事”、“报喜不报忧”的套路。有的影视作品本来很一般化,甚至是不上“档次”的。然而在观摩座谈会上,不少评论家却竞相赞誉,光拣好的说,习惯于捧场。即便是说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当然”之后,敷衍几句,或是把缺点和不足变成“希望”。于是,明明是一部平常的作品,却被一些人说得天花乱坠。今日文坛“骂杀”还是有的,但主要倾向是“捧杀”之风愈演愈烈。窥其原因,并不是这些评论家们缺乏慧眼,而是或碍于情面和关系,或囿于小圈子里的“哥们义气”,甚至还有“受雇”之嫌。君不见“有偿评论”早有报刊披露。据说,写一篇评论要多少钱,在什么报刊上发表要什么价。当然是“两厢情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过,这底细一经大家看出,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从创作者角度来看,“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者是大有人在的。但也确实有一些人专爱听“恭维”的话,听不得逆耳之言。可就有些批评家爱挑毛病,爱找缺点,创作者就觉得人家不够“哥们儿”,缺乏“义气”,是给他“下不来台”。当然创作者也有“难言之苦”,要知道当初他们是立下“军令状”的。无疑,评论家们褒奖多了,他们也好向有关领导或“投资者”“交差”,在同行们面前也可争得一个“脸面”。于是,使一些评论家采取“曲线策略”,有些话就不明着说,直着说,而是拐着弯说,含糊着说,掩饰着说,结果是言不由衷,锐利的批评武器成了一杆“钝枪”。一部作品,它的客观存在价值是可以认识的,分辨的。只喜欢人家说好,不喜欢人家说不好,甚至连缺点都不愿让人家说,这是一种没有自信、一种脆弱的表现,同时也是自欺欺人。
文艺批评的滑坡,固然有目前缺少一个良好的批评环境的原因,但首要的是批评者自身的问题,俗话说,无欲则刚。
“九分做人,一分作文”这是著名文艺批评家钟惦棐生前一贯倡导的思想。“善为人,然后善为文”已成为许多文艺大家的信条。文艺评论不只是嘴上的功夫,文字上的事,其中也有评论家的人格力量。群众崇拜名人,信任评论家,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正因为这样,评论家更应该严于律己,重视为人,重视人格力量,首先要正直、无私、坦诚,然后才是持论、见解和文采之类。文艺评论对促进文艺创作和提高群众鉴赏水平具有双重的导向作用,要坚持实事求是,假话说不得。鲁迅先生说:“看人生是因作者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不同。”由于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对作品的主观感受的多样性。对于一位评论家来说,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不一定都说出来,但你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符合你的为人,不应该说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否则就失去了批评家的“人格力量”。批评也就失去了威力。倒霉的恰是创作和批评自己。
一部作品的好坏,最后还是要由群众来回答,评论也要接受群众的检验。批评必须真切,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明辨是非,这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希望所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位诗人写的一首哲理小诗《镜子》,诗中写道:
“一颗/诚实的心/一副/公正的尊严/默默地/明断俊丑/对谁/都敢于直言”
为了能够使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一同前进,愿我们的文艺批评家都有一颗明亮的镜子般的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