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你恋着这片绿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6
第10版(副刊)
专栏:艺海撷英

  你恋着这片绿地
战吉
棱角分明的脸,掩不住书卷的灵气,金光闪闪的上校军衔,辉映着手中的摄影机;26年了,恋着这身绿军装,恋着电影——这片艺术王国的绿地,这便是你——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室青年编导倪学健。
你从人杰地灵的淮阴走来,在入伍两年后的1970年,你便披着隆隆的装甲车赐予的一身尘烟来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你当过摄影助理、副摄影师、摄影师和纪录片编导,你参加拍摄过故事片、科研片、军教片、纪录片和电视片。你编导的三部纪录片荣获国家政府大奖,一部纪录片获金鸡奖提名奖;你任总编导之一的1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之路》获得第五届“人民子弟兵”优秀电视专题节目最高奖“特等奖”……
那天,在你的斗室里,你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你的艺术见解——没有阳刚之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民族,没有阳刚之气的艺术是瘸腿的艺术。在缠绵悱恻之音日渐沸扬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黄钟大吕、大江东去,以使人们惊醒、感奋、跃起、猛进。
是啊,你的片子就是你的见解的最好注脚。不必说《在党旗下》那一排排在天地间倏然突起的绿色钢盔,也不必说《抗洪救灾》中那一片片在洪水中巍然屹立的绿色军服,单是《祖国第一哨》中那一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就抒写了多少雄风和伟力!那些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画面不仅构建了你散文化、诗化的美学风格,也流露了你发自内心的豪气和激情。
用不着像初次登门的人那样刨根问底,我早就知道了你在拍片中的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为了拍《扑火救灾》,你一头扎进大兴安岭火场,连续五天五夜不睡觉,在方圆几百公里的火地上东奔西突;为了拍《抗洪救灾》,你又扑向洪水,和战友们顶着7月的骄阳,冒着直升机机舱内近50摄氏度的高温,用尼龙绳把人和设备绑在一起、固定到飞机上,把身子探到舱门外的空中抢拍那震撼人心的军民携手战洪图。饿晕了,吞几粒仁丹,抹一下清凉油……这样的苦和险何止一回两回,可是你却无畏无悔,因为你的足迹印到了蒙太奇组接的画面上,你的汗水洗亮了一个个当之无愧的奖杯。蓦地,我觉得你就是一瓣慷慨的雪花,就像你在《洁白的诗》中吟咏的那样——“哦,小雪花,精巧的花环,闪亮的勋章!花环献给锦绣的春,勋章授予殷实的秋。”
不少人知道你登帕米尔雪山、上西沙群岛、进北极村,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你曾经扎进北京图书馆,在知识的峰峦间跋涉12年的苦辣酸甜。你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为了生计,几度差点辍学。高中的学历与艺术追求的反差使你如饥似渴地咀嚼起知识的桑叶。12年,几十本笔记,成了联结战士和主任编辑的层层阶梯。如今,尽管电影纪录片滑向低谷,但是厚积的知识却拓宽了你的镜头:你要拍雄浑的碑、漫远的路、潇洒的桥、厚重的墙……为了给八一军徽争光,给父老乡亲添彩,你守着这片绿地,恋着这片绿地,你推掉了挣钱的片约,绕开了“下海”的捷径,你要超越艺术的“自我”,也要超越人生的“自我”。
望着树叶间筛进的阳光,我们又谈起了“做人当求仁,从艺当求异”。这时,我仿佛又看见你在雨中漫步,从雨箭射出的水泡中感悟人生的滋味,从雨点敲击梧桐叶的沙沙声中寻找电影的诗句。不,我明明白白地又听到了你挂在嘴边上的这句话:“我一直都在爬山,但我上山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而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更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