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深山里的创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6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深山里的创造
本报记者伍立杨
那天下午天气晴好。夕阳染红冬日厚重逶迤的大山。我虽然在江南的山区长大,看到这样巨无霸似的无边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心中也不禁有一种无力落寞的感觉。从成都出发,坐了两天汽车,行程400来公里,才来到这样一个叫做美姑的县城。
这是贫困县里的特贫县,其地理位置,是在4200多米的群山上。路上,汽车一度只以12公里的时速爬行。轮下冰雪咔嚓作响。公路一侧深不见底的巨壑,听说20吨的载重汽车掉下去杳无声息,而山上密实无比的原始森林,就是把一个旅的步兵撒进去,同江河里撒几滴水又有何区别呢?可见1958年这里才解放就不是什么神话了。
居者99%是彝族人。4年前,中央三个部委的领导来这里视察,走时听说有人哭了。多年以来彝族山民多以野菜和洋芋为生,不少人连双草鞋都没有。少年的脚板底下老茧刀割不破。随即决定由内贸部定点扶贫。而当地的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就是县长、彝族人家的山鹰沙马古日。他是我通过县上的刘秘书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大家一般亲切地简称他为沙马。
扶贫也不易。化肥运进山里来,彝族山民看到这白花花的东西,把它糊在墙上了,并说:“嘎沙!”(好看得很)。外地人若劝他们,则群起嘲之,并以为此乃不怀好意。后来沙马行程几百公里,村村走遍,亲自把化肥撒到地里,一年后,庄稼很葳蕤茂密,他们才服了。沙马是当地成长起来的干部,话不多,朴实亲切,精通汉文。在民族学院进修过,今年40余岁,以前在乡里领导过兴办水利,开荒、养鱼、畜牧、包产到户等等。目前他力创的形象扶贫计划已在全国相关地区推广。原来彝族山民住在山上,茅屋低矮,不蔽风雨,并且人畜混居。沙马来了,他一家一家地说,用彝语说,有些新现象,则以汉语代之,他不发火,更不教条。他的话简短有力。一些人跟着他了。折来荆棘丛里的杂木,砍来家养的竹子,先把人畜隔离开来。再修卧室,以松木隔之,凿窗,通气,墙上贴挂彝族手工织品或彝族神话图,咦,好像电影里的。一家,两家……家家眼热,都动了心。并且也都跟着动了手,原来这种工作,自己也能做!最后竞赛起来,赛美观、干净,赛农副业进展!居住形象一变,精神面貌也为之改观。这在理论上,称之为形象扶贫。全县只有十多万人口,从前除了吃国家返销粮,别无他法,现在包产到户,并实施科学种田,开展副业。这样干了两三年,可说是仓廪充实,为美姑农村有史以来所未有。从前人称扶贫为“输血”工程,而今则把技术传授与培训农民结合之,“输血”与自身“造血”机制结合起来,这样,温饱工程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美姑县在深山最深处,森林里各种珍禽异兽多不胜数。大熊猫生活怡然自得。可是靠山不能吃山,国家要保护它们。沙马深知其意义。他是全国大熊猫保护先进个人,全省林业建设先进县长。脱贫只能以深化农业基础建设进行。在这样深化的理念之上以低廉的资金修建的电站,月发电量为30万千瓦,小城从此一扫无明之虑。
说到扶贫,沙马说美姑人民对国家政策鞠躬深谢,而感谢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标本兼治改变贫穷的局面。其中的首要,就是解决吃饭问题,而美姑的越过温饱线在去年已成事实。这在当地,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比喻难度之大。
离开美姑的那天早晨,在一个山头驻车回望。素装银裹的远山之巅的一座城镇,逐渐泛白,山边为徐徐升起的朝阳染成绯红;不久,城镇恍然为巨焰所映,斗然大亮,房屋一座座在朝霞的照耀下,光晶泛彩,宛若童话与梦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