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马背“赛音额木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6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武警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支队卫生队队长郭振阁,在马背上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巡诊十五万余公里,蒙族牧民们都亲切地赞扬他——
马背“赛音额木齐”
周广庭赵小平李顺舟
草原的呼唤
一九五九年初秋,年仅二十二岁的郭振阁,响应党的支援边疆的号召,领着还没有读完中专的妻子崔虹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呈现在他面前的不只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还有一幕幕缺医少药的困难情景。
“草原上的羊群多又多,不如牧民的疾病多,大海里的珍珠容易找,草原上的娃娃难存活。”
这民谣,强烈地震撼着郭振阁的心灵。从那时起,这个毕业于内蒙古军区卫生学校的汉族青年人,以满腔的热血一次次地从马背上摔下来,又一次次地跳上马背,关节脱臼了,皮肉撕裂了,他毫不退缩,勇敢地奔向草原深处的蒙古包。冬去春来,他不仅适应了草原上的艰苦生活,而且摸索了一套为牧民解除疑难病症的办法:他将根根银针刺入自己的皮肉,掌握了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绝技;他亲尝几十种草药,在苦味毒性中找到了治疗肝硬化、肝腹水的处方;他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学习蒙医蒙药,掌握了治疗草原常见病婴儿胎毒湿疹的妙方;他运用中医、蒙医两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哮喘病;他先后为两万多名患青腿病的患者解除了痛苦。为彻底根治这种由于缺少维生素造成的疾病,他带着水果、蔬菜到牧民家,向他们宣传改变饮食习惯,种植果树和蔬菜
两只鹅的深情
草原上的鲜花有开有落,郭振阁的美名越叫越响。一年四季,找郭大夫看医的人络绎不绝。支队卫生队住不下,郭振阁设了家庭病床。就是这样,有时也满足不了患者的要求,有的牧民索性从百里乃至千里之外,赶着羊群到卫生队附近的草场安营扎寨,请郭振阁治病。多年来,他在家里接待牧民患者二万多人次。
郭振阁夫妇来到草原二十周年纪念日那天,他难得亲自下厨掌勺,一家人围着桌子正要吃晚饭,一位牧民匆匆上门求医,郭振阁放下勺子,背起药箱就走。夜里三点多钟回到家里就睡着了。早晨,他在梦中仿佛听到敲门声,急忙爬起来开门一看,牧民道尔吉站在风雨中淋得像“落汤鸡”,郭振阁内疚地跨上马背。原来道尔吉的儿子被大豆塞住了气管,郭振阁口对口用力吸出了孩子的痰水、血水、大豆,孩子煞白的脸上顿时泛起了红晕。
孩子得救了,可是郭振阁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自己为什么叫道尔吉敲了那么久的门?如果再晚一点,就可能断送一条牧民后代的生命啊!于是,他买来两只鹅。从此,郭振阁无论多累,睡得多沉,只要两只鹅叫起来,他准会没等牧民敲门就出现在院子里。十年间,他抢救了七千多例危急病人。“美丽草原我的家”
一九八二年春节前夕,锡林郭勒草原冰封雪裹,气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郭振阁到吉日格楞图边防派出所巡诊,为官兵检查完身体,骑马去一个嘎查(村)巡诊。午后狂风大作,漫天皆白,识途的马也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他在雪地里连走带爬了一天一夜,干粮吃完了,水喝尽了,枣红马倒在雪窝里再也爬不起来了,郭振阁绝望地瘫在马的身旁。寒冷、饥饿和死神向他步步逼近。幸好,两位寻找马群的牧民发现了他,从雪中扒出只剩下一口气的郭振阁,急忙救回蒙古包,用酒和雪擦他冻僵的身子,女主人将奶茶一匙一匙喂进他的嘴里。这天是春节,他在九死一生中过了一个年。
草原是他的第二故乡。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年近六旬的郭振阁把整整一生都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草原。一九九二年到了最高服役年限的郭振阁脱掉了警服,可以歇歇了,但是,他不仅没有离开卫生队,还把满可以退休开私人门诊的老伴崔虹拉到了卫生队,她是当地有名的眼科医生。
如今,郭振阁的儿子不但娶了一位蒙古族姑娘,而且生了一个漂亮的孩子“沙克”。更有意思的是,他还认了三个蒙族干儿子。当地的蒙族人传说,孩子认了郭大夫为干爸爸,就不会再生病了!(注:“赛音额木齐”蒙语意为“好医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