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序化的条件和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4-06
第9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序化的条件和对策
胡祥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非农产业转移。据预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3亿,相当于一个中等以上国家的人口。相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跨地区流动实现就业,既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从宏观上说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一些盲目外出的民工由于信息不灵或竞争激烈而找不到工作。他们或徒劳往返,或滞留滋事,既影响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又造成了民工本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树立大就业观念,加速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就业
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劳动部门在就业工作中关注的是城镇就业问题,而且只是城镇居民就业问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局面。因此,一遇到治理整顿,就赶快关闭城门,对农民工进行清退。这种不顾客观实际的清退只能加剧民工潮的出现。因而,树立大就业的观念,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1.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健全劳务中介机构是实现大就业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条件。不仅是企业的富余职工和关停企业的失业职工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才能得到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更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调节供求,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序为有序。作为劳动力市场载体的劳务中介机构必须明确职责,搞好自身建设,为劳动力市场规范化管理服务,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各地劳动力的供求信息,负责组织好劳动力就业前的报名、考核,协助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等,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搞好中介服务工作。
2.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历史性转移,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农民一离开土地就进入市场,除精神上、心理上准备不充分外,更重要的是市场经验和市场知识十分欠缺,文化技术素质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职业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其就业领域较宽,就业难度较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就会相对地得到克服和减少。
3.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不能仅限于全民单位职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扩大到集体、私营和个体企业中去,覆盖所有员工,包括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充分体现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原则。其方法可以参照全民企业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办法,在所有企业中按照职工人数提取一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使从农村转移出来已在各类企业中得到就业的劳动力都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这样,就可以减少就业波动。同时,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严格执法,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利。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强农业就业能力
异地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农村这块就业天地也是十分有害的。至少在本世纪内,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还不很高的情况下,农村仍然是农民就业的广阔天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放宽农业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搞好农业服务,这是创造农业就业岗位的有力措施。在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方面,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合理使用劳动力资源的都应当允许,并以此为准则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增加农业投入上,一方面要靠国家财政增加支农资金,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农业的积累资金,将其积累资金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向流动。通过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能够不断扩大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如强化农田的基本建设,改造荒山荒湖荒滩,实行集约化经营等。这些就地消化的做法已在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试点探索,而且收到了有益的效果。
实践证明,农村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集镇城市化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必由之路
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农村就地吸收转化也只是一个方面,真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集镇城市化建设是其必由之路。
1.扩大乡镇企业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乡镇企业,就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吸纳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到80年代末,我国已有近7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在有些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不仅解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还出现了吸纳外地劳动力的可喜局面。但是,就整体水平而言,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效益不高,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多数生产工具陈旧,投资分散,消耗大,污染严重,妨碍和制约了乡镇企业的长足发展势头。因此,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扬长避短,搞好规模经营,质量上等级、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2.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农村集镇城市化建设。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集镇城市化建设。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不可能拿出很多钱,只能靠大力改革投资体制,开辟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路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农民自带资金进入集镇办厂开店,务工经商,参与小城镇建设。我国目前有1万余个成建制镇,3.7万个集镇,如果完善其基础设施,真正实现城市化现代化,那么,这些小城镇将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主要场所。因此,为了促进农村集镇城市化建设,一是要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其向集镇集中,逐步连片形成工业区,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效益;二是要大力兴办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三是要根据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农村旅游业;四是改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为隔离城乡的种种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外地和小城镇转移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