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走向现代的民族思维——读《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4
第10版(书评)
专栏:

  走向现代的民族思维
——读《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朱卫东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传统文化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目前理论研究工作中较为薄弱的一环。由浙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丁晓强等一批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编写,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对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书论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邓小平理论的创建中起着哪些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等等。该书不仅一般地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归纳论述,而且着眼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远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是空前的,就其困难程度而言也是空前的,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们能否突破旧有框框,打破旧观念、旧有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也即旧文化的束缚。
邓小平以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胆略和气魄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这场伟大实践,并且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既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也即传统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并走向现代化。因此,研究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从一个新视角、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研究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着重从以下方面予以重视,即实事求是与传统知行观;生产力标准与传统价值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传统治国之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传统义利观;对外开放与传统社会发展观;市场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思想;“第一生产力”与传统科技观;三个面向与传统教育理论;“二为”方向与传统文艺思想;精神文明与传统伦理思想;民主法制与传统政治理论;“一国两制”与传统民族统一观;和平和发展与传统国际观。以上方面既是一脉相承难以割断又有本质的区别,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更主要的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领域:其一,在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变革方面,从抽象的重实践、重思辨的特色,具体转化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中;辩证思维的传统,已被运用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求同存异等指导方针和策略思想中。其二,对传统伦理领域的变革,已被吸纳为既注重物质利益原则,又提倡奉献精神的政策措施之中;注重德育的传统已被制定在培养“四有”新人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三,对传统政治理论的完善,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治国的大政方针制度中。其四,对传统经济思想的飞跃方面,冲破了姓“资”、姓“社”的困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和模式。其五,对民族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提出了“一国两制”,提倡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气节与国格,以共同开放等解决经济争端。以上构成中国新文化内核的五个方面,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并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这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又与邓小平同志非凡的个性和风格分不开,特别是他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他敢于继承传统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予以彻底的批判。具体体现在:彻底批判了封建专制性,强调要分清民主性精华与封建糟粕的界限,肃清个人崇拜,家长制作风,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开放的方针。批判了它的保守性,强调要积极吸收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在内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别国的长处,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产生了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今天这些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已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日益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从而推动着我们的民族思维走向了现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